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年”工业叙事小说是指1949年至1966年间立足于工业视角、反映工业生活的小说作品,其作家队伍包括转型的专业作家和后起的工人作家两部分,前者的代表作品有草明的《乘风破浪》,艾芜的《百炼成钢》,周立波的《铁水奔流》等,后者主要代表作家为胡万春、唐克新、费礼文、万国儒等人。工业作家群体的不断壮大,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不断拓进,共同构成了“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整体景观。 本文从主流意识的召唤、工业叙事的伦理书写、工人形象谱系构建、工业叙事的局限及其原因等方面探讨“十七年”工业叙事。第一章分析“十七年”工业叙事小说的时代背景和文学语境,建国初国家工业化的伟大进程和主流话语对工农兵文艺的提倡为它提供了发展动力。第二章建立包括工人形象、工人干部形象、工人家属形象在内的“十七年”工业叙事人物谱系,他们分属于先进、正面和反动、落后两个阵营,歌颂先进、教育落后、批判反动是人物谱写的主要方法。第三章论述“十七年”工业叙事为阶级集体服务的伦理书写,主人翁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和劳动热情成为时代主流,私人生活和个体情感让位于阶级伦理和工业逻辑。第四章探究“十七年”工业叙事的成就与局限及其原因,它的主要成就为开拓工业叙事新题材、塑造工业战线新人形象,但同时又存在主题集中化、人物浅表化、情节模式化、艺术手法单一化等局限。“十七年”工业叙事小说的不足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十七年”时代背景和意识形态的诉求、工业小说作家自觉顺应政治语境、工业题材文学的自身局限等。 “十七年”工业叙事小说的得失成败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对它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剖析“十七年”文化语境,最大可能回到“十七年”工业文学的现场,全面审视和观照广大劳动者的心路历程,为新时期的工业文学创作提供可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