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喙突相关解剖学测量研究目的:参照肩胛盂平面,量化评估喙突上柱及下柱的角度和线性尺寸的解剖变异,并明确测量参数的性别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方法:收集51个成人干燥未成对肩胛骨,左肩25个,右肩26个。供体年龄22-84岁,平均55.4岁,性别为:男性33名,女性18名。测量每个喙突柱的长度、宽度、厚度,以及喙突柱在各平面上相对于肩胛盂的角度。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线性测量结果(mm):(1)喙突下柱的平均长度(L 1):男性为32.3±2.3,女性为29.2±1.4,p<0.05。(2)喙突上柱的平均长度(L2):男性为44.2±3.8,女性为38.1±3.1,p<0.05。(3)结合部的平均长度(L3):男性为23.1±2.5,女性为21.2±2.9,p<0.05。(4)喙突上柱至结合部的平均长度(L4):男性为21.1±3.2,女性为16.3±2.4,p<0.05。(5)喙突下柱的平均宽度(W1):男性为17.5±1.7,女性为15.1±1.8,p<0.05。(6)喙突上柱平均宽度(W2):男性为15.4±1.6,女性为13.3±1.5,p<0.05。(7)在喙突下柱轴线中点水平测量喙突下柱的平均厚度(T 1):男性为10.2±1.9,女性为8.4±1.8,p<0.05。(8)沿前内侧面在结合部前方测量喙突上柱的平均厚度(T2):男性为9.1±1.4,女性为7.4±1.6,p<0.05。(9)沿后外侧面在结合部前方测量喙突上柱的平均厚度(T3):男性为6.6±1.1,女性为6.2±0.9,p<0.05。角度测量结果(°):(1)喙突上柱在水平面上的平均角度(a):男性为147.4±7.4,女性为144.4±7.3,p>0.05。(2)喙突柱间平均角度(p):男性为85.3±8.4,女性为84.5±6.2,p>0.05。(3)喙突下柱在水平面上的平均角度(γ):男性为52.2±7.6,女性为49.9±9.4,p>0.05。(4)喙突下柱在矢状面上的平均角度(δ):男性为126.5±10.2,女性为125.0±7.9,p>0.05。(5)喙突下柱在冠状面上的平均角度(ε):男性为135.1±5.4,女性为134.1±5.7,p>0.05。统计学分析显示男性和女性肩胛骨的线性测量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男性肩胛骨的喙状柱的长度、宽度、厚度明显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的喙突柱角度测量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解剖测量获得了喙突上下柱相关的线性和角度数据,从而加深了对喙突整体的解剖形态和空间位置的认识,并以此设计了可以清晰显示单个喙突柱的新型喙突透视方法,同时为喙突骨折内固定术中确定内固定物的最佳尺寸和最佳置入方向提供了数据支持。第二部分空心螺钉固定喙突基底部骨折的临床观察研究目的:探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喙突基底部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回顾分析自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我科收治的30例喙突基底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为22-63岁,平均45.1岁。致伤原因包括:高处坠落伤13例,交通伤12例,摔伤3例,直接撞击伤2例。喙突骨折分型为:按照3D-CT图像进行解剖分型均为喙突基底部骨折;按照Eyres分型为ⅢA型2例,ⅢB型7例,IVA型3例,ⅣB型6例,VA型3例,VB型9例;按照Ogawa分型均为Ⅰ型。伤后至手术时间为3-10天,平均5.7天。所有患者均采取切开复位并使用1枚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喙突基底部骨折,依据术中情况同时处理合并损伤。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骨折复位质量、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过程中的骨折愈合情况、肩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本研究30例喙突基底部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为70-200 min,平均128.0 min;术中出血量为150-300 ml,平均211.7 ml;术中透视次数为4-13次,平均6.5次。所有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30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5个月。所有患者的喙突骨折均实现良好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3.3个月。随访期间螺钉位置良好,无穿入关节或断裂、失效等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肩Neer评分平均为91.2,其中优24例,良5例,中1例,优良率为96.7%;患肩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90.5,其中优22例,良6例,中2例,优良率为93.3%。结论:对于喙突基底部骨折,切开复位结合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可实现骨折良好复位、牢固固定,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螺钉进钉点的选择、置钉角度及螺钉长度的选择是决定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术中垂直双平面透视技术及多角度透视位的应用可有效避免术中血管神经损伤及关节穿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