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兴安岭是我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地带,其原生兴安落叶松林(Larix gmelinii)因外界干扰退化对地下生态系统功能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已成为重要的生态学问题之一。本研究选择未受采伐干扰的天然次生混交林(以下称对照)、重度采伐干扰后15年(以下称采伐15年)以及重度采伐干扰后30年(以下称采伐30年)的针阔混交林为对象,于2017年春季(6月初)和秋季(8月底),通过陷阱法调查重度采伐干扰下地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季节变化,并基于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分析了20m×20m尺度上环境筛选、扩散限制和生物间相互作用对典型地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构建过程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地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研究时段共采集地表土壤节肢动物78924只,隶属70科共111个类群。其中大型土壤节肢动物29169只,属于4纲14目52个科83个类群,优势类群是铺道蚁属(Tetramorium);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共计49755只,隶属2纲2目18科29个类群,优势类群是棘跳属(Onychiurus)、球角跳属(Hypogastrura)和小圆跳属(Sminthurinus)。地表土壤节肢动物主要营养功能群以植食性为主。地表土壤节肢动物分布与采伐干扰及采样时段有关。其中,地表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总数依次为:采伐15年样地>对照样地>采伐30年样地;类群总数依次为:对照样地>采伐15年样地>采伐30年样地。采样时段,春季采集的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低于秋季,但类群数多于秋季。大型地表土壤节肢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E)均受采伐干扰影响而显著增加,Simpson优势度指数(C)则显著减少;中小型地表土壤节肢动物仅类群数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受采伐干扰影响而显著减少。采样时段,春季仅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的类群数、H′、E和D均明显大于秋季,而C明显小于秋季。Jaccard系数分析显示,采伐15年、30年样地与对照样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分别为0.74、0.72,采伐15年与采伐30样地的相似性则为0.89。而采伐时段,春季与秋季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为0.77,表明地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有一定变化,这与典型判别分析显示的采伐和对照样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存在差异,且有一定的季节变化的结果相一致。采伐干扰后,地表土壤节肢动物因研究区域可利用资源变化而发生改变,常见类群生态位宽度增大,此外,地表土壤节肢动物的生态位宽度随季节显著变小,但地表土壤节肢动物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均在0.050左右。2.环境筛选、扩散限制及生物间相互作用对地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构建的影响以研究区地表土壤节肢动物优势及常见类群为主要类群,进一步研究20m×20m尺度下环境筛选、扩散限制及生物间相互作用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构建的影响。基于环境主分量和Moran特征值,采用变差分解探讨环境筛选与扩散限制的相对调控作用,零模型及物种共存格局的生态位重叠指标分析识别生物间相互作用对群落构建的调控。结果表明大型地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构建主要由扩散限制及环境筛选调控,生物间相互作用的调控不明显。环境筛选和扩散限制的相对重要程度与采伐干扰关系不大,但与季节有关,春季扩散限制是主要调控因子,环境筛选是次要因子,秋季则都是主要调控因子;中小型地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构建过程中,扩散限制是主要调控因子,环境筛选是次要因子,两者相对作用程度与采伐干扰无关,且无季节变化,生物间相互作用的调控作用则与季节有关,春季表现不明显,秋季则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主要调控因子。RDA分析显示,土壤全氮、全磷、有机碳含量对大型地表土壤节肢动物影响极显著;土壤p H对中小型地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影响最为显著;表明环境因子对地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有重要影响。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结论表明,地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变化与采伐干扰及采样时段有关。在20 m×20m的空间尺度下,地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构建受扩散限制和环境筛选的调控,生物间相互作用有一定的作用。此外,环境筛选、扩散限制和生物间相互作用对群落构建过程的相对调控程度受季节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