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不断发展、转变,分布在中国广袤土地上的传统聚落发生着巨大变革,其功能转变和空间更新逐渐展开;鉴于传统聚落所蕴含的丰厚历史文化价值,现今它们的功能变更多聚焦于作为观光旅游与文化体验的载体。传统聚落衍生出的旅游功能一方面为当地居民带来可观收益,另一方面带来的超量游客对其自身产生无法弥补的破坏,因此有效评估传统聚落街巷内的游客容纳极限,并提出切实的改善措施,对于传统聚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均衡发展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本文按照不同的空间结构梳理出了传统聚落类型,形成传统聚落空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以量化方法对于旅游型传统聚落的街巷承载力进行评估,最终从旅游型传统聚落的空间实体与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优化、调适。全文分为6个章节。第1章介绍研究缘起、背景,并界定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概述了中外相关研究的学术成果,阐述了本文在该领域的创新性。第2章自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时代与地域视角下,从自然与人文2个影响因素,重点对传统聚落的空间结构进行类型划分。第3章则是基于第2章节对于空间结构的分类,以及单体样本的产业、历史价值,选取23处旅游型传统聚落典型样本(其中囊括城镇与村落),使用GIS技术形成了旅游型传统聚落数据库;并具体介绍了旅游型传统聚落街巷承载力定量分析的具体路径,调整了原有评价体系第4章从聚落数据库中遴选出5处不同空间类型的旅游型传统聚落,分别对它们进行街巷承载力评估,得出数据结果相互对比。第5章基于第4章节对其街巷承载力的评估,挑选出诸葛村与上里镇作为案例选择2种不同途径对其街巷承载力进行调试;前者试图从聚落空间层面上,引入空间句法理论对其商业服务、公用基础设施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分析、优化调试;从景区管理层面上,尝试用新制度、新系统对传统聚落景区进行定性优化。最后一部分为全文的结论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