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氯氮平对C57BL/6雄性小鼠的空腹血糖、糖耐量、胰岛素、骨骼肌葡萄糖转运蛋白4基因表达、胰腺β细胞凋亡的急慢性影响。 方法 63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氯氮平4mg/kg组、氯氮平20mg/kg组,于灌药后的3小时、1周、4周测定空腹血糖、糖耐量,留取标本后,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胰岛素水平、RT-PCR测定骨骼肌GLUT4 mRNA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氯氮平对C57BL/6雄性小鼠的空腹血糖、糖耐量、胰岛素、骨骼肌葡萄糖转运蛋白4基因表达、胰腺β细胞凋亡的急慢性影响。 方法 63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氯氮平4mg/kg组、氯氮平20mg/kg组,于灌药后的3小时、1周、4周测定空腹血糖、糖耐量,留取标本后,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胰岛素水平、RT-PCR测定骨骼肌GLUT4 mRNA的表达、TUNEL法检测胰腺β细胞凋亡。
其他文献
背景 破骨细胞(Osteoclast)是一种多核巨细胞,来源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系,它是引起骨吸收的主要功能细胞,在骨组织的形态维持和改建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骨髓基质(细胞)微环境在破骨细胞形成过程中起不可缺少的支持作用。研究证明,成骨/基质细胞的存在是PTH、1α,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等多种骨吸收刺激因子诱导形成具有骨吸收活性破骨细胞所必需的。由此认为,骨吸收刺激因
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是导致肠杆菌科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最常见的机制。ESBLs是能够水解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主要是由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生。我国ESBLs的基因型以CTX-M型为主,其中最主要的是CTX-M-14,因此产CTX-M型ESBLs细菌感染的治疗是我国治疗产ESBLs细
急性肺损伤(ALI)是由严重感染创伤和休克等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以血管通透性增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肺的炎性综合症。在炎症反应早期,创伤、休克以及革兰氏阴性细菌内毒素(LPS)能激活肺泡巨噬细胞(PAM)释放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为主的大量前炎性细胞因子,引发机体失控性炎症反应,导致ALI/ARDS 的发生。核因子-κB (NF-κB)是细胞中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在细胞因子诱导的基因表达中起重
【摘要】目的:研究普伐他汀(pravastatin)对胰岛素抵抗兔左室重量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30 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成3 组:(1)对照组(C):普通饲料喂养12 周;(2)高蔗糖组(HS):高蔗糖饲料喂养12 周;(3)普伐他汀组(P):高蔗糖饲料喂养12 周,后4 周每天加喂普伐他汀每只5mg/kg。监测期间血压、血脂、胰岛素敏感性变化;实验终点取心肌标本测左室重量指数(LVMI
叶酸(folic acid)系由2-氨基-4-羟基-6-甲基蝶呤、对氨基苯甲酸及谷氨酸组成的水溶性B 族维生素,在人体内转化成四氢叶酸,参与氨基酸及核酸的合成。由于人体代谢过程极为复杂,叶酸生物样品的分析测定尤为困难,普通的测定方法难以对其进行检测。本文采用固相萃取法对叶酸血浆样品进行前处理,首次应用大孔吸附树脂作为萃取固定相,同时,还研究了叶酸的光化学行为,发现叶酸本身有弱荧光,在一定的反应介质
研究目的高能冲击波(HESW)致肾脏损伤的过程涉及氧自由基的产生和内皮素-1(ET-1)的释放,而文献报道牛磺酸对心、脑、肾等器官的损伤模型具有保护作用。本实验通过观察牛磺酸对HESW 致肾脏损伤的保护效果、清除氧自由基及抑制ET-1 生成的能力,初步探讨牛磺酸保护HESW 致肾脏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将20 只雄性新西兰成年家兔随机分为2 组(每组10 只),均予左肾下极12.75KV 冲击波冲击
目的: 建立固相萃取—HPLC 法拆分及测定血浆中氧氟沙星对映体的方法。方法:以L-异亮氨酸为配合剂,Cu2+为配合离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手性流动相添加剂法测定血中氧氟沙星对映体的含量。色谱柱为ODS—BP 柱(5μm,250mm×4.6mm),内标物为环丙沙星,流动相为手性添加剂溶液(含1.31g/L L-异亮氨酸和0.80 g/L CuSO_4)-甲醇(81.5:18.5 ),激发波长为330
Urocortin(UCN)是一种新发现的心肌保护肽,属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orticotrophin-releasing factor,CRF)家族,可与表达于心肌细胞上的CRF受体(CRF receptor,CRFR)2结合。UCN对心脏具有许多病理生理学效应,诸如它能够剂量依赖性地引起平均动脉血压的缓慢降低,心率、心输出量和冠状动脉血流量的增加,保护缺氧再复氧情况下的离体新生乳鼠心
目的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是T细胞介导的针对皮肤接触致敏原的免疫反应。Ⅰ型和Ⅱ型细胞因子起重要的效应和调节作用。Ⅰ型细胞因子如IFN-r、IL-2、TNF由Th1细胞和Tc1细胞产生;而Ⅱ型细胞因子如IL-4、IL-10来源于Th2和Tc2细胞。有研究表明ACD反应中细胞因子谱呈致敏原依赖性。接触性变应原二硝基氟苯(dinitroflu
研究背景: 日光中的紫外线(UV),主要为长波紫外线(UVA)和中波紫外线(UVB)是导致皮肤日晒伤、光老化及皮肤癌的重要因素。在相同剂量下,UVB的光损伤作用比UVA约大800-1000倍。UVB辐射可导致自由基及活性氧的形成,引起细胞因子产生于分泌,局部及系统免疫抑制,细胞DNA损伤及突变频率增加,甚至导致皮肤光老化及皮肤癌肿。皮肤的角质形成细胞是紫外线照射的重要靶位,表皮是抵抗紫外线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