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信用社在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至今,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虽数经改革,但成效不大。目前农村信用社以股份合作制形式存在,虽然有些已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但产权不清、内部治理机制弱化、外部治理机制缺失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尤其是“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权力缺乏制衡,由此而建立的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管理层完全操控了农村信用社,无法形成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单纯依靠形式上的内部治理结构的改善,无法解决其高昂的代理成本与治理机制的缺陷问题。本文主要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从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出发,剖析了农村信用社特殊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从农村信用社双重委托代理的视角,揭示了农村信用社产权不够明晰、主体虚置和内部人控制严重等内部治理机制的缺陷,阐释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与合约不完全是农村信用社滋生“内部人控制”治理风险产生的根源。为了解决农村信用社公司治理机制的深层次问题,本文尝试使用“预先承诺制”,较好的解决了各利益相关者与农村信用社及信用社主任之间的目标冲突。其次,从治理效率最优化过程分析入手,探索了建立在不完备产权契约理论基础上的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的动态均衡与优化,并系统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下的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优化机制。在对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效益与治理成本重新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成本与收益视角的农村信用社最优内部治理效率标准,为其合理配置股权结构和提高治理效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同时,尝试以AHP法在构建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InternalGovernance-Analytic Network Process(IG-ANP),对山东省各地区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能力进行了客观评价。最后,从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结构特征分析入手,揭示了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结构与经营业绩的内在联系。选取能够反映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总体水平的主要指标,在对各市经营状况进行因子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17个市的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从明晰产权归属、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制衡机制等方面,探索了在国家新的改革政策环境中,信用社内部治理机制优化和治理效率提高的可行途径,为解决信用社产权主体虚置和“内部人控制”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