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操纵与规范——论《红楼梦》霍译本文化意象的重构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fengliang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试图运用“操纵理论”来描述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操纵,同时探讨规范在操纵过程中的双重作用,即一方面限制译者的随意性以防译者过分地自由发挥,另一方面为译者的操纵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法。正如西奥.赫曼斯所说“学会翻译涉及到社会实践过程,意味着学会操作--或许操纵--翻译规范”(西奥.赫曼斯,1999:83)。“操纵理论”的目的是为研究文学翻译提供新的范式。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一部艺术价值极高的文学经典作品,整部小说充满了文化意象:山水池榭,风花雪月。它们组成一个个文化意象群,这些文化意象群又组成一个文化意象系统。这些意象为整部小说锦上添花,也为它的翻译者带来不少的困难。 本文采用操纵翻译理论来研究大卫.霍克斯在翻译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过程对文化意象的操纵,进而分析了操纵背后的规范。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英译本对《红楼梦》在西方的传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被誉为英文翻译的经典之作。霍克斯成功地重构了《红楼梦》中多姿多彩的文化意象为其译作增加了不少的魅力。译者选取不同的操纵策略,例如移植、淡化、代替、解释和增添在目的语文化多元系统中重构了文化意象。其目的是为了迎合目的语读者的期待和促进文化之间的交融。笔者认为在文化语境下,翻译被视为一种社会行为,一种涉及到决策的跨文化交际,可以描述成规范限制下的操纵;译者可以定义为“被操纵的操纵者”;翻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提供可认可的翻译产品来影响和改变目的语文化。
其他文献
事实上,从黑人被运到美国大陆来的那一刻,他们就已经开始反抗和争取自由。美国黑人争取平等、自由和民主权利的斗争始终持续着。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民权运动的兴起,以及民
沃尔特?艾萨克森曾任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总裁及《时代》(Time Magazine)周刊总编辑,系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先后执笔完成《亨利?基辛格传》、《本杰明?富兰克
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弗吉尼亚·伍尔夫迥异于他人的批评散文文风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来自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她的批评散文文集诸如《普通读者》系列、《一间自己的房间
艾丽斯默多克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和哲学家。她一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在英国文坛享有极高的声誉。默多克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以小说叙事的形式来阐释自己的哲学观点和伦理思
十九世纪末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以其颠覆性的美学观点以及对这些观点不遗余力地切身实践而著称于世。他的这种颠覆性的基础不在于声嘶力竭地呐喊口号,而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