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10.6μm和650nm激光针灸镇痛效应与穴区肥大细胞功能的关系及探索其镇痛效应的中枢机制和时效关系
方法:本研究采用650nm半导体激光和10.6μm CO2激光散焦聚合照射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的足三里穴,采用辐射热缩爪反射的方法,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为观察指标,观察各种处理的的镇痛效果;通过穴位组织切片和甲苯胺蓝染色,离体对照激光照射对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影响。本研究观察穴区肥大细胞功能与AA大鼠激光针灸镇痛效应之间的关系,并观察激光镇痛效应的穴位特异性,观察穴区肥大细胞功能屏蔽或激活对激光针灸从大鼠镇痛效应的影响;以不同剂量的纳洛酮(NX)阻断阿片肽受体来探索激光照射镇痛效应的中枢机制。观察复合激光照射穴位镇痛的时效变化。
结果:
1.复合激光针灸在初次照射后1天内可产生至少长达5h的镇痛效应,且镇痛效果在照射后5h达到高峰。复合激光组和假照射组间痛阈在10-60min、2h、5h、2d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一次激光照射后1d、3d、5d、7d的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痛阈变化率在10min-60min、2h、5h、1d、2d、3d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复合激光组显著高于假照射组,在5d和7d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2.复合激光照射后,“足三里”组痛阈相比造模后显著上升(P<0.001),且显著高于非穴对照组(P<0.001)。
3.激光照射后,650nm组和复合激光组的痛阈显著高于模型组和假照射组(P<0.01),650nm组与复合激光组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也显著高于模型组和假照射组(P<0.001)。10.6μm组的痛阈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模型组、假照射组无显著差异。
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缩爪潜伏期的线性相关系数r为0.737(P<0.001)。复合激光组和组胺组痛阈显著高于假照射组、DSCG组与DSCG+复合激光组(P<0.05),DSCG组与DSCG+复合激光组处理后痛阈未升高,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494)。
4.处理后,NX(2mg/kg)+650nm激光照射组和单纯电针组痛阈显著高于NX(24mg/kg)+650nm激光照射组和NX(2mg/kg)+电针组(P<0.05),且两组与单纯650nm激光组照射后无显著性差异(P=0.687,P=0.457)。NX(24mg/kg)+650nm激光照射组和NX(2mg/kg)+电针组在处理后痛阈与造模后无显著性差异(P=0.369,P=0.267)。
结论:
1.单次复合激光针灸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且在照射后约5小时镇痛效应达到高峰,多次激光针灸有一定累积效应。
2.“足三里”穴相对非穴对照点在AA大鼠激光针灸镇痛作用中有特异性。
3.复合激光和单纯650nm激光照射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三里穴有显著镇痛效应,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是产生镇痛效应的一个重要环节,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镇痛效应呈正相关,在激光针灸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4.650nm激光针灸30min产生的镇痛作用与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参与有关,且可能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强啡肽的释放而发挥镇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