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30939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逐渐深入,普惠金融发展随之展开了新的篇章,进入到普惠金融数字化阶段,即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受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实体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的成本高昂,但金融机构的经营目的仍以盈利为主,因此,普惠金融的开展与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存在冲突,导致金融机构在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时效果不佳。但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可以很大程度解决这一问题,数字技术的应用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覆盖人群和覆盖区域范围,让长尾客户人群以及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都能平等地享有金融服务与资源,满足其金融需求。以此推断,数字普惠金融广覆盖、低成本等特性可能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机会。与此同时,数字普惠金融现阶段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缺乏完善的外部环境和配套制度以及“数字鸿沟”问题的出现等,给金融与经济的稳定带来不确定因素。
  因此,本文结合发展现况与实证分析结果,展开了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对其影响方向进行分析。本文在理论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11-2018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相关宏观经济数据得出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及其区域影响差异的具体结论。实证结果显示:(1)从总指数层面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关系,即“U”型关系,短期内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但长期来看,一旦越过拐点值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则会显著促进经济发展;(2)从分维度层面来看,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维度同样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而覆盖广度维度的影响效果不明显;(3)从区域差异层面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对东部地区经济的非线性影响并不明显,而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影响更显著,其中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要略大于西部地区。最后,从产品与服务创新、地区差异化战略和完善征信与监管体系这三个角度提出了推进数字普惠金融进程的具体建议。
其他文献
良好的中央和地方关系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提供强有力的基石,而处理好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核心是对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1994年分税制改革并没有完全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仍存在很多问题。2018年的“减税降费”使财政收入减少,事权与支出责任调整势在必行。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水平[22.48%,33.3%),下限较上限对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更有利的已有研究,以西部省份为例,将大口径宏观税负约束至22.48%后相应调减财政
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混乱,各地政府如何保持财政可持续问题亟待解决。文献表明同时满足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大口径宏观税负区间是[22.48%,33.3%),且下限相对上限对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更为有效。基于上述,本文将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作为研究前提,以中部省份作为研究对象,对央地事权与支出责任进行理论层面划分,深入研究全口径财政支出规模变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具体调整优化方案。
  在文献综述基础上,首先对我国央地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进行现状分析,以一般公共预算
近些年浙江省拥有数量众多、规模不一的产业集群,但大都在技术和创新上有所欠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浙江省兴起了“特色小镇”这个概念,并在浙江省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当时我国正处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的起步阶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清理过剩和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实现产业现代化发展。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的统筹安排下,特色小镇发展迅猛。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作为特色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的依附劳动和资本投入要素的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着巨大挑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新常态下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动力。我国经济现在的首要任务是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经济增长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轨道转轨。当前技术专利和产业标准等日益成为决定国际竞争话语权和全球价值链利益分配格局的主要方面,知识产权也正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同时知识产权也是加快创新发展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因此知识产权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以及如何有效开发和配置知识产权等创新
中国正处在“粗放型”经济向“高质量”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同时面临着全球需求市场疲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中美贸易争端等世界贸易形势。如何破局内外压力,化解产能过剩,优化贸易结构,进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的研究从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关联匹配的视角出发,在测算区域层面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基础上考察了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互动关系、调节机制(影响因素)和评价标准(经济效应)。主要结论如下:
  1)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总量也在不断增长,节约能源问题以及化石能能源燃烧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浙江省是中国的沿海省份,也是能源消费大省,全省一次能源自产率极低,绝大部分一次能源依靠外来输入,能源供需矛盾突出。因此提高浙扛省的能源利用效率,对化解全省能源消费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浙江省能源利用结构中,工业生产消费是浙江省能源消费最主要的来源,也是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最大来源。提高工业能源效率是提高浙江省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高技术产业,作为创新的重要行业支持,其创新效率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区创新水平。为了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各地普遍采取了建设产业园区等加快推进该产业专业化集聚的做法。但近些年来,产业的集聚模式却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逐步由以产业园区为代表的传统产业集聚模式向以产业社区为代表的新型产业集聚模式转型升级。传统的产业集聚模式大多只关注生产功能,劳动者在该模式下获得的多是工资方面的激励;而新型产业集聚模式却在关注生产功能的基础上,还尤其关注生活功能,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出现了第三轮大范围的产能过剩危机,截至目前,化解产能过剩仍然是中国谋求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化解产能过剩,数年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去产能”的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对内努力开拓国内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淘汰和退出落后产能等;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对外发展空间,支持产能向境外转移,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
当前,中国传统的生产源污染治理难题尚未根本解决,生活源污染问题便日益凸显,特别是废弃产品的回收利用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理念,通过一些制度安排让产品生产者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特别是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置负责以减少环境影响,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废弃物治理的通行政策。在这一理念下,形成了基金制度、目标管理制度和押金返还制度三大核心制度。2012年,中国正式推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制度,但经过7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表现为“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以及“新旧动能转换期”的“三期叠加”。依靠要素投入实现的传统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以科技创新推动发展的方式成为了当前的优先选择。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上先后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及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作为顶层任务,提出了我国经济由投资引领向创新引领、从粗放型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两条明确的转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