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工资激励效应视角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高技术产业,作为创新的重要行业支持,其创新效率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区创新水平。为了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各地普遍采取了建设产业园区等加快推进该产业专业化集聚的做法。但近些年来,产业的集聚模式却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逐步由以产业园区为代表的传统产业集聚模式向以产业社区为代表的新型产业集聚模式转型升级。传统的产业集聚模式大多只关注生产功能,劳动者在该模式下获得的多是工资方面的激励;而新型产业集聚模式却在关注生产功能的基础上,还尤其关注生活功能,并积极为劳动者提供精神等其他方面的激励。那么,产业集聚模式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何在?或者换言之,在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方面,传统的产业集聚模式是否存在局限性?鉴于在传统和新型产业集聚模式下,工资激励对劳动者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需要一种基于工资激励视角的产业集聚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回答上述问题。
  本文将现有的产业集聚理论和综合激励理论结合起来,从劳动者工资激励角度重新构建了专业化集聚和创新效率之间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全新的影响机制即“工资激励效应”。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2003-2016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证实了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对创新效率的总体影响以及“工资激励效应”在该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此外,还从理论和实证层面进一步明确了“工资激励效应”出现产业和地区异质性的原因和具体表现。
  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1)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与创新效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即存在一个专业化集聚最佳规模,使得产业创新效率达到最高;(2)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存在“工资激励效应”,即专业化集聚程度的增加会降低劳动者所受到的工资激励强度,进而抑制创新效率的提升;(3)消除“工资激励效应”之后,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和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得以改善,专业化集聚最佳规模也得以扩大;(4)不同产业中,非国企主导型产业专业化集聚产生的“工资激励效应”更明显;(5)不同地区中,非密集地区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产生的“工资激励效应”更明显。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得到如下结论:(1)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存在最佳规模,即创新效率最高时所对应的专业化集聚规模,但“工资激励效应”的存在使得该规模被低估;(2)存在“工资激励效应”时,不能够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对创新效率的最佳作用效果,即受到“工资激励效应”影响程度更大的传统产业集聚模式在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3)对于不同类型的细分产业和地区,创新效率受到“工资激励效应”影响的程度也有所差异,其中,受“工资激励效应”影响程度更大的产业和地区,应该优先推动传统产业集聚模式的转型升级。
  本文有以下四方面的创新:(1)根据综合激励理论构造了工资激励强度这一指标,在数值上等于劳动者工资报酬与劳动边际产出的比值,从而将劳动者的回报和付出结合起来,以体现他们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结合产业集聚理论和综合激励理论,以劳动者工资激励为视角重新构建了专业化集聚和创新效率之间的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实证层面证实了专业化集聚“工资激励效应”的存在及其在影响产业创新效率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仅补充和完善了现有的产业集聚理论,还为当前产业集聚模式发生转变这一实际现象提供了理论解释;(3)基于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进一步研究了专业化集聚“工资激励效应”出现产业异质性和地区异质性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新的异质性分类标准,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产业发展对策建议;(4)根据实证结果,计算出了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最高时所对应的专业化集聚最佳规模,并分析了“工资激励效应”存在和不存在时该规模的变动情况,为对策建议的提出提供数据层面的支撑。
其他文献
Talhelm等人在《Science》中提出社会与经济学交叉学科领域中经典的“大米理论”,即水稻和小麦耕作模式影响了我国南北方人群集体主义观念。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加速,农耕模式对合作观念的影响势必弱化,那么延续“大米理论”,是否有其他因素可能会伴随着农耕模式的文化基因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传递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一方面尝试从主食偏好出发,即考虑种植文化会通过家庭饮食文化进行代际传递效应,进而会对个体合作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选择了现代市场经济中两个重要的合作观念,即个体信
BOP创业研究已引起有关学者的关注,尤其在发展中国家,BOP创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扶贫、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重要途径。BOP创业是低收入贫困地区农民就业、实现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本文首先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分析了湖南武陵山片区BOP创业及农民增收的演变过程,并基于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SDE )方法及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对湖南武陵山片区BOP创业及农民增收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探究,且对片区BOP创业增收效应空间异质性进行估计及空间表达,其后借助地理探测器方法,对湖南武陵山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标志着我国经济正在由农业工商业向消费服务业快速转变。商业银行运用金融杠杆撬动了社会的进步,居民消费意识的转变,促使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迅猛发展,拉动了我国内需,促进了经济增长,增加了银行的收入来源。随着个人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银行经营管理中面临着贷款投放结构不合理、贷款流程中问题频发、信用评级模型不完善、信贷队伍素质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对贷款质量造成了影响。不良贷款的日益增长,侵蚀了银行的利润,破坏了市场的信用环境,挤出了优质客户的贷款需求。为
2020年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承启之年。当前,湖南武陵山片区仍处在城镇化加速阶段,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发展是下阶段重要的发展任务。而片区作为湖南省的发展薄弱地区,城乡发展状况关系到湖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因此,以片区为样本研究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在梳理相关理论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湖南武陵山片区县域特征分别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和农户生计响应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标准差、变异系数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
良好的中央和地方关系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提供强有力的基石,而处理好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核心是对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1994年分税制改革并没有完全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仍存在很多问题。2018年的“减税降费”使财政收入减少,事权与支出责任调整势在必行。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水平[22.48%,33.3%),下限较上限对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更有利的已有研究,以西部省份为例,将大口径宏观税负约束至22.48%后相应调减财政
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混乱,各地政府如何保持财政可持续问题亟待解决。文献表明同时满足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大口径宏观税负区间是[22.48%,33.3%),且下限相对上限对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更为有效。基于上述,本文将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作为研究前提,以中部省份作为研究对象,对央地事权与支出责任进行理论层面划分,深入研究全口径财政支出规模变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具体调整优化方案。
  在文献综述基础上,首先对我国央地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进行现状分析,以一般公共预算
近些年浙江省拥有数量众多、规模不一的产业集群,但大都在技术和创新上有所欠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浙江省兴起了“特色小镇”这个概念,并在浙江省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当时我国正处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的起步阶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清理过剩和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实现产业现代化发展。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的统筹安排下,特色小镇发展迅猛。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作为特色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的依附劳动和资本投入要素的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着巨大挑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新常态下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动力。我国经济现在的首要任务是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经济增长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轨道转轨。当前技术专利和产业标准等日益成为决定国际竞争话语权和全球价值链利益分配格局的主要方面,知识产权也正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同时知识产权也是加快创新发展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因此知识产权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以及如何有效开发和配置知识产权等创新
中国正处在“粗放型”经济向“高质量”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同时面临着全球需求市场疲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中美贸易争端等世界贸易形势。如何破局内外压力,化解产能过剩,优化贸易结构,进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的研究从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关联匹配的视角出发,在测算区域层面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基础上考察了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互动关系、调节机制(影响因素)和评价标准(经济效应)。主要结论如下:
  1)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总量也在不断增长,节约能源问题以及化石能能源燃烧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浙江省是中国的沿海省份,也是能源消费大省,全省一次能源自产率极低,绝大部分一次能源依靠外来输入,能源供需矛盾突出。因此提高浙扛省的能源利用效率,对化解全省能源消费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浙江省能源利用结构中,工业生产消费是浙江省能源消费最主要的来源,也是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最大来源。提高工业能源效率是提高浙江省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