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预测足细胞非肌肉肌球蛋白重链Ⅱ A(nonmuscular myosin heavy chainⅡA,NMMHC-ⅡA)C末端B细胞抗原表位,研究表位合成肽的生物学活性,制备NMMHC-ⅡA抗体,并对其特异性进行鉴定。检测膜性肾病病人血清中非肌肉肌球蛋白重链ⅡA(NMMHC-ⅡA)C末端B细胞抗原表位抗体的表达,明确NMMHC-ⅡA在膜性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NMMHC-ⅡA C末端氨基酸序列为基础,应用公共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NMMHC-ⅡA的序列特异性、二级结构,以及极性、亲水性、柔韧性、表面可极性等参数,然后借助专业的B细胞表位预测工具预测潜在的B细胞表位,最后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判NMMHC-ⅡAC末端最有可能的B细胞表位。人工合成该B细胞表位多肽,采用皮下多点注射的方式免疫新西兰雄性大耳白兔,制备出特异性抗体,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免疫共沉淀,质谱分析等方法进行鉴定,并通过免疫荧光方法及兔肾组织病理改变探讨其抗体的生物学作用。收集15例行经皮肾活检穿刺术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特发性膜性肾病病人血清,10例继发性膜性肾病病人血清(包括狼疮性肾炎、肿瘤相关性膜性肾病及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肾病等)及10例正常人血清。将表位多肽偶联牛血清白蛋白(BSA)后(分子量约为70KD),通过还原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其针对NMMHC-ⅡA C末端B细胞抗原表位的抗体表达情况,并用非还原人足细胞蛋白,检测目前证实与成人IMN的发生密切相关的M型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抗体,比较NMMHC-ⅡA及PLA2R的致病性。结果:综合分析多种生物信息学工具表明,NMMHC-ⅡAC末端1850-1863氨基酸区段(QVDDERRNAEQYKD)(Theoretical pI/Mw:4.59/1765.81Da)具有极大地B细胞表位可能。与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注射组)比较,该表位多肽免疫兔子后能产生针对该多肽的抗体,免疫双向扩散法检测兔血清滴度可达1:16,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共沉淀方法获得血清中抗体所能结合的特异性人足细胞蛋白成分,筛选出目标蛋白条带,并通过质谱分析方法明确该蛋白即为NMMHC-ⅡA。兔肾组织免疫荧光可见该抗体沿基底膜分布,同时兔子出现足突融合和系膜区增宽的肾脏损害。15例特发性膜性肾病病人血清中,14例病人可检出NMMHC-ⅡA抗体(93.3%),12例PLA2R抗体阳性(80.0%),其中11例同时有两种抗体(73.3%)。在继发性膜性肾病(狼疮性肾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肿瘤相关性肾炎)患者中,有2例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中检出NMMHC-Ⅱ A抗体,其中1例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中同时测出PLA2R抗体;1例胃癌相关性肾炎及1例食管癌继发膜性肾病患者血清中检出PLA2R抗体。结论:应用生物信息学成功预测出的NMMHC-ⅡA C末端B细胞抗原表位,其抗体能在大部分特发性膜性肾病病人血清中检出,提示NMMHC-ⅡA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主要致病抗原之一,为进一步研究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目的:分析比较2型糖尿病肾脏病(type 2 diabetic kidney disease,T2DKD)与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合并非糖尿病肾损害(non diabetic kidney disease,NDKD)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异同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患者,临床诊断T2DM、并有蛋白尿,行经皮肾活检穿刺术病理检查共105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他们的异同点。结果:(1)NDKD组51例,占48.57%,一般情况如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等、代谢紊乱及肾脏损害均较T2DKD轻。病理类型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主,包括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25例,49.02%)、IgA肾病(16例,31.37%)、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8例,15.69%)、IgM肾病(2例,3.92%)。一半以上的患者无间质纤维化(54.90%)(P<0.05)及无小管萎缩、无基膜增厚(50.98%)(P<0.01)。血管病变也较轻,仅8%出现小动脉玻璃样变性,显著低于T2DKD组(50%)(P<0.01)。(2)T2DKD患者54例,占51.43%。根据肾脏病理损害的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随着病理程度严重性的增加,临床表现也越严重。结论:在临床上通过一般情况、代谢指标及临床肾损害指标的比较,可初步区分T2DKD与NDKD,并且T2DKD患者随着病理情况轻重不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存在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