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盘山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东南隅,是南北地震带北段的组成部分,是分割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与强烈隆升的青藏高原之间的活动构造边界带。在大地构造上属于中国-蒙古大陆中轴构造带中段,华北断块区西部鄂尔多斯块体与青藏块体东北部祁连断褶带之间的构造转换部位。由于受青藏高原北东向挤压动力环境控制,六盘山地区构造活动强烈,历史上曾发生过公元600年秦陇6~7级地震、1219年固原7级地震、1306年固原南7级地震、1622年固原北7级地震、1704年陇县6级地震、1709年中卫7级地震和1920年海原8.5级地震等多次强烈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鄂尔多斯西南缘六盘山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受到极大关注,许多专家学者从各个领域对该断裂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普遍认为该断裂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条件,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危险性极大。正是由于六盘山地区所处得特殊构造位置和强震危险背景,近年来这一地区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研究GNSS、精密水准等大地测量资料揭示的六盘山地区现今三维地壳运动速度场,成为了解强烈高原隆升引起不同块体相互作用、探讨地球动力学特征的窗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论文研究的区域是包括海原断裂带东段、六盘山东麓断裂、六盘山西麓断裂和陇县-宝鸡断裂带的广大地区,统称为六盘山地区。依托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和地震行业科研重大专项“中国综合地球物理场观测-青藏高原东缘地区”项目,通过地震构造研究、GNSS资料分析、一、二等区域精密水准及InSAR技术对六盘山地区及邻区的现今地壳运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划分GPS剖面、跨断层长水准剖面测量、跨断层短水准监测和负位错模拟,判断六盘山断裂带的现今运动状态。具体开展的工作内容和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六盘山地区及邻区进行了大地构造划分、研究其构造演化历史,详细描述该地区的新构造特征,并且对地震活动按历史和现代进行了划分,认为历史强震和现今的小震分布区域一致,主要发生在隆德以北固原、海原一线;六盘山断裂带中、南段的固原-陇县-宝鸡一带,属于大型活动断裂带上的破坏性地震空区,距离上次7级左右地震的离逝时间长达1400多年,具备再次发生中强地震的孕育条件。(2)利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T)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cripps海洋研究所(SIO)研制的GAMIT/GLOBK软件对六盘山地区1999-2007年和2009-2013年的GNSS野外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绘制出该地区地壳形变的水平位移速度场。地壳运动速率图显示,在六盘山地区北段主要受水平向挤压为主,南段轻微拉张,走滑为主,兼顾逆冲。(3)收集、整理六盘山地区及邻区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一、二等精密水准资料,采用以水准点间高差变化速率即速率差为观测值,以观测点速率为未知参数的垂直形变网整体平差方法进行整体平差处理,得出六盘山地区长期垂直形变速率,并绘制出相对于兰州和相对于宝鸡的垂直形变速度场和等值线图。结果显示,六盘山地区呈现出来的垂直形变与地形较强的正相关性,反应出该地区继承性的隆升运动特点。(4)基于InSAR技术研究六盘山断裂带垂直运动特征,通过三条剖面资料分析认为,六盘山断裂带中间继承性隆升,断裂带两侧形变差异明显,表明六盘山断裂带西强东弱的运动状态。(5)通过对跨六盘山断裂带的GPS、跨断层长水准剖面和跨断层场地短水准监测资料的分析,认为六盘山断裂带具有南北分异的活动特征,并对六盘山断裂带进行负位错反演,判断该断裂带处于强闭锁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