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肺灌注成像技术在肺气肿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各灌注参数(血流量、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以及肺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的差异。并且研究患病组的灌注参数与其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灌注扫描:利用MSCT分别对40例肺气肿患者与35例正常人进行全肺灌注成像扫描,扫描方式为“SHUTTLE摇篮床”螺旋扫描,注射对比剂延迟5 s启动动态扫描程序,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将对比剂碘海醇(370 mg/ml)经肘正中静脉以4.0 ml/s的速率注入。利用CT perfusion4 D软件对所得图像进行后处理,设定感兴趣区,从而得到各处肺组织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以及时间-密度曲线(TDC),分析各参数在肺气肿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性。肺功能检查:测定肺气肿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以及1秒率(FEV1/FVC)、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RV/TLC)。结果1、肺气肿患者肺实质遭到破坏的区域与肺血流灌注量减低区相一致,即肺实质遭受的破坏越严重,相应区域血流灌注缺损越显著,即血流灌注量越少。2、肺气肿患者与正常人肺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形态有差异,肺气肿患者的TDC曲线的峰值比正常人的峰值降低,达峰时间有所延长,时间-密度曲线的形态反映了所测部位增强值的变化趋势,TDC的形态由血流动力改变决定。3、肺气肿患者的BF(43.80±13.57)ml(min/100·g)-1、BV(4.32±1.36)m l/100g低于正常人的BF(236.72±52.80)ml(min/100·g)-1、BV(20.22±4.67)m l/100 g,BF的P<0.01,BV的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肺气肿患者TTP(20.35±3.73)s高于正常人TTP(13.63±3.78)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气肿患者MTT(9.17±2.20)s与正常人(8.20±2.16)s两组之间变化不明显,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113>0.05)。4、肺气肿患者的FEV1为(1.90±0.43)L,FVC为(2.06±0.49)L,FEV1/FVC为(53.43±9.75)%,RV/TLC为(57.47±8.28)%。其中BF与FEV1(r=0.47,P=0.002),TTP与RV/TLC(r=0.36,P=0.023)在P=0.05水平呈正相关;BF与FEV1(r=-0.62,P=0.000),TTP与FVC(r=-0.41,P=0.009)P=0.05水平呈负相关。结论1、CT肺灌注成像能精确反映肺组织内的血流变化情况,为临床提供了有价值的定量信息。2、CT肺灌注成像的一部分结果与某些肺功能结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与肺功能检查相辅相成,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