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现实存在且至今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对此,国内学者站在不同的视角展开广泛的理论研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在现实中,银行通常依据企业的财务数据指标信用评价体系将众多的中小企业拒之门外,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归结为由于资本规模小、管理不规范、技术水平低而相对“信用差”。然而近几年,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逐步培育壮大的实践却表明,其多数客户都是银行认为相对“信用差”或抵押担保不足而不予授信的中小企业,而且这些客户的违约率之低甚至低于那些银行认为相对“信用好”的中小企业客户。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本市场逐步发展、法制制度不断建设的转型国家,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无疑向现有的中小企业融资理论提出了疑问: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是怎样的?社会资本是否会影响中小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为对象,分析企业特征对融资行为以及由企业特征所扩展的社会资本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本文借助社会资本理论、企业融资理论和信用评级理论等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探讨中小企业社会资本的各项特征,剖析中小企业社会资本影响信贷融资的作用机理。为了达到研究目的,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论述。首先,通过文献检索、阅读和归纳综合,深入了解国内外和本论文研究相关的企业社会资本、信用评价、信贷融资放方面的研究现状,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实证方法。其次,通过设计问卷,进行样本调查测试,对社会资本量表涉及到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调查搜集到的中小企业规模、人员、年龄以及与企业主有关的各项数据进行整理,以便进一步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后,利用单因素方差影响分析对社会资本的各个方面进行量化统计,以得出有关结论。本研究数据选取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中小企业贷款户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客户经理上门调查和其他可行的渠道发放给各贷款企业。计量分析的工具主要是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预处理,描述性统计分析(频数表及基本统计)等;利用SPSS16.0进行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文章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是导论,主要联系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对文章中主要的几个概念诸如中小企业的界定、社会资本的内涵作了介绍,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总括了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主要是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归纳和总结,系统回顾了中小企业融资、社会资本与信贷融资、相关政策制度三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现有研究的重要发现、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中的缺陷,明确本研究的切入点。第三章在前文对概念明确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充分利用社会资本中的金融机构、政府来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各项实践和政策。从渣打银行率先推出的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理财业务,到花旗银行的多种贷款发放模式,再到荷兰银行的全球融通业务,使我们认识到完善良好的银行体系是促进社会融资,特别是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基本客观条件。结合各个国家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方针,同时对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理论总结,可以发现政府扶持的背景造就了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融资方式,相比单纯的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宏观融资模式都具有较高的效率和较低的风险。当然,企业才是社会资本个因素围绕的核心,才是社会资本延伸扩展的基础。所以,我们将在、现阶段特别是金融危机中后期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进行描述,从中洞悉企业在各种融资模式的选择上应该注意的地方,找到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又成本费用较低的融资模式。第四章是在社会资本视角下对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制约因素进行阐述和分析。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对中小企业社会资本在中国的构成和功效做初步了解。通俗地讲,就是以企业为核心,在“相关制度+社会资源+能力”三个层面的条件和影响。接下来我们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从企业视角出发作了现状分析,发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普遍存在融资缺口大、融资渠道单一、自有资本金偏少、融资成本高的典型特点,然后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分析这些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企业自身在融资结构安排、外部融资渠道和银行信用可获得性方面存在偏见和纰漏。那么将上述这些现状和问题都放入社会资本视角中,我们又该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呢?在这里我们将与金融机构相关的关系网络、与政府政策相关的社会资源以及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作为三个不同的层面,与“相关制度+社会资源+能力”这三个层面相对应,得出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和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后文政策建议和实证分析提供思路。第五章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比较。在这里我们首先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作了阐述,以形成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探索和发展的经验和借鉴。接下来,根据国家近期出台的有关扶植中小企业的政策,得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与国外相比的优势,即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宏观融资模式在我国经济转型的阶段的重要性。最后采用模糊评价法,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量化比较了股权融资模式、民间融资模式和抵押担保融资模式的隶属度,并从政策配合、风险控制、成本费用的角度对抵押担保融资模式作了深入分析,得出在当前形势下,应该优先选择抵押担保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微观模式。第六章是在前文理论概述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社会资本改善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战略措施,从金融市场、政府政策和企业自身三个层面分别展开。其中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角度,主要在产品创新、经营思路尝试等方面,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和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社会资本构成中的银行数量、联系强度等相关因素。政府和政策扶植角度,最为重要的就是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环境和对企业的优惠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会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社会资本构成中的社会资源相关因素。企业自身的角度,需要企业在今后的生产经营中不断优化管理制度、加快产业调整、树立诚信观念并积极寻求新的融资方式,这些方面会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社会资本中的企业特征因素,关系到社会资本展开的着力点。第七章是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选择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作为样本,对企业特征、社会资本对融资行为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初次调研的开始时间是2008年8月初,分别请有关企业主填写问卷,结果发现普遍存在问卷填写时间过长、措辞比较学术化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进行了一些修订。最终的问卷内容详见附录,共收回问卷408份,其中有效问卷327份。根据已有文献和企业调研情况,开发出一种适合研究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社会资本测量量表。对融资渠道、企业基本情况等客观数据,根据已有文献和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并予以分类。研究证明,社会资本概念具有不同类型的层面,而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同类型社会资本的不同层面产生的影响均可能呈现显著性的差异,如果笼统地进行分析难免有时偏颇。在融资行为的研究中,以往的文献多数强调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资格审核评估时只依据硬信息来进行判断。本文发现,不仅社会资本对企业融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而且不同类型的企业社会资本以及同类社会资本的不同层面均对企业融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需要区分企业的正规社会资本、非正规社会资本和政治社会资本的规模、强度和质量,分别考察其对不同融资行为的影响。本文在现有融资行为理论文献的基础上,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将融资行为研究扩展到社会网络环境下,构建了一个旨在考察企业社会资本与融资行为关系的理论框架,并运用地区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可能的创新之处如下:第一,理论贡献。从社会资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多个理论视角出发,在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关系的因素量表,尝试解释了不同类型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关系,将政府融资纳入企业融资行为的渠道内,对现有文献的研究范围进行了拓展。根据调查问卷所得结果,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它们与企业融资行为的相关性,并对各种关系的强度进行了初步划分,有助于拓展企业融资理论的研究范围。第二,实证贡献。根据社会学、会计学和实验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在国内有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完善了一套中国情境下某一地区内研究企业融资问题采用的社会资本测量方法。由于研究目的的不同,文献中采用了不同的社会资本分类方法,用以测量不同层次的社会资本特征和强度。当然,社会资本的测量方法是一个新兴的不断发展的研究领域,国内外的文献很少有对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信贷可获得性关系的综合考察。因此,很大程度上,缺乏针对融资行为研究的中小企业社会资本的系统分类和测量量表,本文的研究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第三,数据贡献。由于社会资本和融资行为均属于企业的私密信息,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数据尤其难以获得,囿于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国内很多对融资行为的理论研究都采用上市公司或私营大型企业的基本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小企业融资的真实问题,难以形成正确合理的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建议和结论。因此,本文采用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的问卷调查数据开展实证研究,在中小企业融资社会资本方面的研究可以算是一个有益的探索。文章的不足之处主要有:首先,样本方面。本研究所采集的样本数据十分有限,而且调查对象局限为某一个省某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可能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中小企业社会资本对融资行为的影响。其次,社会资本测量方面。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应该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社会网络,更重要的是网络中的各个主体之间的信任程度,有些时候,正是这种信任程度降低了交易的成本。但是,因为信任属于主观认知指标,大多数研究都很难对此进行直接测量,有的研究通过观测到的值得信任的行为等代理变量进行测量,有的直接询问行动者,这些做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而对于融资行为来说,信任的问题就更加复杂了。问卷的设计和变量的测度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如何选取较好的指标和方法对社会资本进行测量是一个值得更多关注和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