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发展过程中迈向更加文明的社会形态,我国经济也在高速发展中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当今社会频发的社会问题、日益枯竭的资源、国民幸福感的缺失等社会矛盾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现状,党和国家开始思考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在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的同时,开始走科学发展道路,正逐步从粗放式发展到可持续性发展转变,目前,我国正在实践的和谐社会理念,更是把提高人民生活满意度、增强人民幸福感放在了前所未有的位置。十六届六中全会拉开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幕,这预示着关于“幸福”与“和谐”的实现程度将会成为各级政府新的政绩考量指标。那么幸福感为到底是什么,它可以被具体量化和分解实现吗?简单来说,幸福感就是人民对生活满意度的最直接体现,建设和谐社会最本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是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是个体对生活的良好主观感受,个体的良好主观感受有助于维持一个好的社会状态,保持良好社会秩序。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那么什么样的社会形态才是一个可以为广大公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呢?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可以告诉我们,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引导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笔者以为,真正的社会和谐不仅仅是从政治层面上来说的一种社会形态,还应该是能给人们带来良好情感体验的社会状态。同样的道理,幸福感不仅仅是人民对生活满意度的最直接体现,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保持良好社会状态的关键标准;因此,研究幸福感对和谐社会实践活动,有深刻的理论指导价值。我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不断增长物质财富需求,而且更加关注如何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从发达国家发展轨迹来看,我国要想实现科学发展,就决不能仅仅把目光全部放在寻求经济的快速增长上,而是应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多注重发展的质量,更多的注重满足个体的精神需求,帮助个体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提高大多数国民幸福感,其实是对我国以前发展路子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一个反思,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保持经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应该更多的把人民过的幸福不幸福作为先进的、具有创新性的执政理念,这是当代社会的一大进步,也更好的诠释了什么是以人为本,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更好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和我党执政的先进性。本文在综合研究查阅了相关文献后,对国内外目前对幸福感的研究进行了简单概述,主要分为幸福感的定义、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幸福感指标体系的制定等几个内容;同时,对目前我们说追求的和谐社会理论进行了相关阐述,并把幸福感研究考察和建设和谐社会相联系,把二者做相关比较,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理论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