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心理学家荣格就提醒人们,要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理疾病的蔓延。几十年过去了,荣格的担心成为了现实,精神生活中的深度不安折磨着现代社会中最敏感的人:苦闷、焦灼、孤独、冷漠……一个人只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良好,才能在社会环境中正常地生存和发展。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感受最灵敏、对自己期望很高、对挫折承受能力不强的一个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更受着极大的威胁和考验。
教育部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了课程的五大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这一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和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在这五大目标中,属于心理学范畴的就有三个:运动参与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可以说“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趋势,因此,关注和重视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增强大学生体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就显得迫切重要了。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本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伊犁师范学院、喀什师范学院三所院校的维、汉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按照整群、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147名大学生,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量情况不尽人意。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情况不太理想,还没有达到体育锻炼的科学要求,男女大学生、维汉大学生、不同年级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的差异。(2)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7.64%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问题,在心理障碍类型中,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最为明显;男女大学生、维汉大学生、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的差异。(3)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和较大的促进作用。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相关,不同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应显著不同。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对所有大学生(包括维汉大学生、男女大学生、城乡大学生、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应最好,其次为大运动量,再次为小运动量,最后是不参加或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
因此,新疆高等师范院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量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心理健康观,建立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从而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