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通常被比喻为学舌的鹦鹉,原作的仆人,透明的镜子,其地位低于原作和原作者;译者必须忠实、客观地再现原文,必须“隐身”于翻译作品当中,根本无主体性可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的到来以及人们对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译者的身份和地位得到了提升,其主体性地位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由此引发了国内外众多翻译理论家及学者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此方面的相关研究也应运而生。“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重要翻译理论之一,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基于一定目的的人类行为。因而译者就成为翻译活动中拥有一定目的的实施者,译者的这种身份表明其在翻译活动中必定具有主观能动性。译文是以一定的原文本为母本为一定的读者创作的,译者的主体性必定会受到原文本和译者接受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因此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不可避免要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本文拟从“目的论”这一功能主义角度探讨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情况及其限制因素。本文分为八部分。首先在前言中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其意义等。在第一章文献综述部分回顾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对译者主体性的忽视,以及现代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地位的承认和关注。第二章引入了“目的论”,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第三章探讨了用“目的论”对译者主体性进行分析的可行性。第四、五、六章是本文的重点,分别从译前、译中和衣后三个阶段讨论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包括译者的翻译目的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原作者和文本的选择及其对翻译方法和策略选择所起的决定作用,并讨论了译者主体性的受动性,即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限制因素。最后结论部分强调了译者主体性的客观存在和它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总之,“目的论”在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方面有其自己的独特优势,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的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是对当代译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补充。它为译者主体性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