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框架下译者主体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76305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通常被比喻为学舌的鹦鹉,原作的仆人,透明的镜子,其地位低于原作和原作者;译者必须忠实、客观地再现原文,必须“隐身”于翻译作品当中,根本无主体性可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的到来以及人们对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译者的身份和地位得到了提升,其主体性地位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由此引发了国内外众多翻译理论家及学者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此方面的相关研究也应运而生。“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重要翻译理论之一,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基于一定目的的人类行为。因而译者就成为翻译活动中拥有一定目的的实施者,译者的这种身份表明其在翻译活动中必定具有主观能动性。译文是以一定的原文本为母本为一定的读者创作的,译者的主体性必定会受到原文本和译者接受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因此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不可避免要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本文拟从“目的论”这一功能主义角度探讨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情况及其限制因素。本文分为八部分。首先在前言中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其意义等。在第一章文献综述部分回顾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对译者主体性的忽视,以及现代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地位的承认和关注。第二章引入了“目的论”,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第三章探讨了用“目的论”对译者主体性进行分析的可行性。第四、五、六章是本文的重点,分别从译前、译中和衣后三个阶段讨论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包括译者的翻译目的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原作者和文本的选择及其对翻译方法和策略选择所起的决定作用,并讨论了译者主体性的受动性,即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限制因素。最后结论部分强调了译者主体性的客观存在和它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总之,“目的论”在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方面有其自己的独特优势,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的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是对当代译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补充。它为译者主体性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空间。
其他文献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近百年来,全球和中国的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
在应用煤层气地质学、油气藏工程和渗流力学等理论并总结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煤层气赋存运移机理的深入研究,建立了双重介质煤层气藏三维、气—水两相耦合流动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DM)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通过综述其病变的临床分期、治疗新进展、健康教育、心理干预、饮食、运动指导、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为
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以提高学生成绩为唯一追求的办学模式已经逐渐失去生命力,取而代之的是多样化、特色化的高中办学模式。结合素质教育的思想,普通高中开展多样化、特色化
90年代以来我国有着新的经济社会背景,城市形态演变呈现新的特征,有着新的动力和机制,及时总结,对城市理论是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城市形态演变研究的实践性强,直接关系到城市
随着人类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以及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改进,海洋水产养殖业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迅猛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环境污染、种质退
<正>晕厥的发生率之高有时让人难以置信:总体人群中约40%的人发生过晕厥,而住院和急诊患者中分别有1%~6%和3%为晕厥患者。晕厥造成的危害也令人吃惊,老年人发生的跌倒10%因晕
19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社会中只出现过零星的反犹现象,程度不是十分强烈。1880—1920年间,两百多万东欧犹太人的迁入,使美国社会中潜伏的反犹太主义激化。这股反犹太主义潮流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是结合横向科研课题“移动医疗支持系统用户端设备的研制”展开的。随着计算机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中医脉诊的客观化要求也日益提高。研究脉象的特征提取与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