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是在院外由细菌、病毒、衣原体和支原体等多种微生物所引起的,以咳嗽、伴或不伴发热、咳痰和胸疼为主要临床特点,其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因为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CAP的治疗效果欠佳。细菌,尤其是革兰氏阳性球菌是CAP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但近年来,病毒和非典型病原体引发的CAP比例有上升趋势。随着SARS、H1N1等疾病的爆发,对于中医药治疗呼吸道感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药除在防治细菌感染呼吸道系统疾病具有显著优势外,其在防治病毒和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相比西医西药具有更显著的优势。CAP可参照中医的风温肺热病进行辨证论治,基本病机为热毒炽盛、痰壅于肺。在治疗上宜从清热、解毒、化痰这三个病理环节着手,以清热解毒、宣肺化痰为治则处方用药。解毒清肺合剂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内制剂,在麻杏石甘汤的基础上化裁而成,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证实对多种病原体所致的轻中度CAP具有较好疗效,但至今尚缺乏对该制剂规范化的临床研究和作用机制研究。目的:(1)总结东直门医院呼吸科近几年CAP的疾病特点及诊疗规律,以探求解毒清肺合剂治疗CAP的研究基础;(2)采用随机对照方法研究解毒清肺合剂治疗非重症CAP的临床疗效;(3)探讨CAP的疾病过程与部分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明确解毒清肺合剂治疗CAP的部分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信息中心统计时间区间为2012年5月-2015年4月之间出院诊断为“肺部感染”的患者共计1389例,按入选条件筛选后共有453例纳入研究。对453例病历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0.0进行基本信息、中医证候、病原学、中医诊疗等资料的统计,统计结果作为设计下一步临床实验的研究基础。(2)根据病历研究结果,制定研究方案。将2015年5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科住院且符合实验纳入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解毒清肺合剂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血常规等理化指标的变化,评价解毒清肺合剂治疗CAP的临床治疗效果;(3)检测治疗前后CAP患者血常规及血清中相关炎症因子TNF-α、IL-6及IFN-γ水平,探讨解毒清肺合剂对CAP患者免疫炎性损伤的调节机制。结果:(1)既往病历研究:CAP最常见证型为痰热壅肺证,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方剂为麻杏石甘汤,临床主要症状多在4-7天出现明显好转,以上特征可作为临床实验研究的基础。(2)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解毒清肺合剂对治疗非重症CAP有效,且在部分病例中优势明显;单一症状疗效,在退热时间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咳嗽咳痰缓解时间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咳嗽咳痰症状改善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解毒清肺合剂在缓解发热和咳嗽咳痰症状方面有明显优势。(3)实验指标:组内比较血清中CRP水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CRP水平均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组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血清中IFN-γ水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水平均无明显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两组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血清中IL-6水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水平均下降,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下降程度有明显差别,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血清中TNF-α水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水平均下降,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下降程度无明显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CAP临床以痰热壅肺为主,临床常用有效方剂为麻杏石甘汤;(2)解毒清肺合剂可有效防治非重症CAP;(3)解毒清肺合剂可通过抑制炎性因子起到治疗非重症CAP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