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对《资本论》及相关经济学手稿的重新解读,构成了《资本论》及相关经济学手稿在西方左翼知识界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试图开辟一条与现有的政治经济学式、哲学式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手稿完全不同的路径,从而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后福特转型中激活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政治性,塑造出政治的马克思形象。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后福特制转型所带来的革命主体弱化和消解,使得革命主体问题成为广大西方左翼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借助于《资本论》及相关手稿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欧洲的复兴,自主主义马克思主义从中找到了理解资本主义后福特制转型下革命和革命主体问题的依据。而第二国际以降在解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手稿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则限制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型的说服力。突破原有的解读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资本论》及相关手稿进行重新解读就显得尤为必要。自主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于商品、货币、价值、剩余价值和利润这些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范畴的研究决不能仅仅限于经济范围,而必须深入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政治关系。商品、货币、价值应该从剥削、权力、资本家方面来认识,而剩余价值则应该从工人阶级立场来理解。这样,自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就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转译为工人和资本家对抗的场所,利润范畴的出现不仅意味着术语的转换,更重要的表明了对抗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从生产过程提取的对抗,并未随着自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分析的结束而终止,成为其解读《资本论》及相关经济学手稿的总体框架、方法论原则而贯穿于每一具体范畴。自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流通过程的重新定位则是剩余价值理论的继续和扩展,并最终使阶级斗争理论发展成为革命主体理论。流通形式的危机被演化为立足工人阶级的阶级斗争规律,社会资本和劳动成为流通所确立的两个主体,革命主体理论由此成形。之所以能够突破先前的客观主义研究范式,勾勒出内在于马克思《资本论》及相关经济学手稿的主体性线索,是因为自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将辩证法演化为生成结构的主体性,并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四重原则”使得主体性贯穿解读的始终。工资理论被视为是剩余价值理论所内含的阶级斗争和流通理论所发展的主体性的一种综合。先前分析所赋予资本主义社会鲜明的对抗性和二元性开始一元为立足工人阶级的革命政治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彻底转化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性话语。在此基础上,自主主义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无产阶级勾勒出两个革命策略:拒绝劳动和工人自我价值稳定。自主主义马克思主义试图立足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的新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的新需要,通过深入挖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手稿中的政治内涵来为当代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根据,从而开辟一条不同于客观主义、抽象地解读《资本论》及相关经济学手稿的路径。但是,对于社会结构的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范畴建立的基础被视为两个对抗的主体——和基于内在性思想路线对主体的过分偏执,使得这种激进政治解读不可避免的带有唯意志论的色彩。不过这种解读并没有因为存在缺陷成为二十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浮光掠影,而是掀起了属于自己的涟漪,得到了众多理论家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