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船舶产业综合性极强,其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等领域提供技术装备,带动了机械、电子、钢铁、化工、通讯、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同时具备劳动力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三重特点,对中国这种身处转型时期,在产业升级、技术改造的同时亟需保证就业率的发展中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二战以来,世界船舶制造中心逐渐从欧洲转移到日本、韩国、中国,2012年全球造船完工总量的90%多被中日韩三国包揽,2012年中国更是超越韩国,一举成为世界船舶出口第一大国。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饱受冲击、国际贸易量增长乏力、国际航运和船舶市场持续低迷,加之中国各种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中国船舶出口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承受着巨大压力。以对国际船舶市场的竞争格局、中国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以及产业发展面临问题的系统梳理为基础,可以看出船舶产业和船舶出口贸易对转型期的中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在发展船舶产业和船舶出口贸易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包括世界范围内造船中心向东亚的转移、世界范围内造船产能过剩以及船舶研发与科技竞争白热化,使得具有优秀工业基础、丰富国际市场竞争经验和各级政府系统全面政策支持的中国船舶产业即使面对生产要素价格上升不断侵蚀成本优势、创新能力不足以及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滞后、产业集中度较低且产能严重过剩等艰难险阻仍发展迅速。之后建立的恒定市场份额模型,从时间先后的纵向顺序分解了中国1999年以来船舶出口贸易变化的原因,又横向与日本韩国以及世界其他船舶出口国对比,得出中国船舶出口飞速发展的成因在于中国船舶出口竞争力持续增长,而随世界船舶贸易总额增长而带来的扩张对中国船舶出口的影响逐渐减弱,中国船舶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效应在促进船舶出口贸易方面尚未发挥正面作用,中国加强研发投入开发新船种任重而道远的结论。随之而来的贸易引力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与出口目标国GDP总量、人均GDP、物价水平、汇率相对水平、距离、国际贸易海运量和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等因素对船舶出口贸易的影响,引入时点-个体双固定效应的引力模型对这些因素可能发挥作用的时点进行了探索。显著的回归系数以及模型中引入的滞后项诉说着船舶国际竞争力变化的故事,再结合第五章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测算国际市场份额、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得出中国国际竞争力指标虽然已经对日本完成赶超,与韩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差距在缩小。以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其瓶颈分析为基础,加大船舶产业研发与科研团队建设投入、调整优化船舶生产力布局与需求结构、鼓励龙头企业兼并整合等提高中国船舶国际竞争力对策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