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完成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近几年来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个人通过教育获得向上社会流动的基础,是国家借助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环节。因此,了解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现状和根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学界围绕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从个人职业获得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研究在已有职业获得研究和大学影响研究的基础之上,引入“学习经历”这一变量作为职业获得研究模型中教育获得变量的替代变量构建了大学毕业生初职获得模型,试图了解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个人的先赋性因素和教育获得对其初职获得的影响状况,尤其是试图探讨我国高等教育扩张过程中教育的水平分层可能对大学毕业生初职获得过程带来的影响。
具体而言,本研究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1)大学学习经历对毕业生的初职获得影响状况如何?(2)大学学习经历对毕业生初职获得的影响是否会因为不同的专业而有所不同?(3)如果专业会影响大学学习经历对个人初职获得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和路径如何?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使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大学生就业监测与反馈”课题组于2010年对我国中部地区两所高校867名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
(1)在影响大学毕业生初职获得过程的两大因素中,个人先赋性因素的影响大于个人教育获得的影响,并且先赋性因素主要以直接影响方式发挥作用;
(2)在影响大学毕业生初职获得的先赋性因素中,家庭经济背景发挥着最主要的直接影响作用;
(3)学习经历在大学毕业生的初职获得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绩效性作用,总体而言,社会融入的绩效性比学术融入更明显;
(4)专业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初职获得过程,社会科学类专业比工科类专业更具绩效性;
(5)专业影响了社会融入和学术融入在大学毕业生初职获得过程中的作用,在社会科学类专业中,社会融入的绩效性比学术融入更明显;在工科类专业中,学术融入的绩效性比社会融入更明显。
本研究认为,为了使教育在个人职业获得过程达致更大的绩效性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消除劳动力市场分割,形成全面竞争的劳动力市场;(2)加大政府和高校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直接服务力度;(3)构建完善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信息发布机制;(4)鼓励女性进入非传统专业,鼓励低收入家庭的子女进入高收入预期的专业;(5)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丰富自身的学习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