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汉四百年间是中国历史从分裂走向统一,由王国迈入帝国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都城发展的关键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秦都咸阳、西汉长安城、东汉洛阳城考古发掘工作的持续进行,历经半个多世纪,出土大量物质文化遗存,极大丰富人们对秦汉文明的认知。《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语道出军事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学术界虽在秦汉都城方面的成果层出不穷,但与军事相关的探讨却非常薄弱,专门性的研究更是鲜见。秦汉都城防御体系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空间大范围、多层架构相结合的有机整体。根据考古现有的成果和材料,结合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地理学,采用“多重证据法”,在跨学科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特长,以此达到相得益彰的研究效果,从而实现对秦汉都城防御体系的历史构建和多元化、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本研究分别对秦都咸阳、西汉长安城、东汉洛阳城的军事防御设施及相关的考古材料进行信息提炼、梳理及阐释,使之具有启迪利用其它学科进行交叉研究的思路,并通过这些材料来透视人类行为和研究需要提出的问题与假设。针对单方面利用考古材料无法解决秦汉都城防御体系的诸多问题,结合历史文献学和历史地理学对其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如下:第一,秦汉都城防御体系在空间布局上圈层特征明显,层次分明,分为城区军事防御、周边军事防御和外围军事防御。以都城宫城为核心,城区军事防御为中心,三个圈层之间各个要素互相影响、联系紧密、互动强烈,共同形成对大一统国家政权的有效保护。虽然每个圈层在军事防御设施、军事地位、地理环境、社会形势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它们在都城防御体系中却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各个圈层的对都城的军事防御意义都极为重要。第二,秦汉都城防御体系犹如一张巨大的网络,以都城为中心,都城周围一些扼守交通要道、物资丰富、等级较高的城邑,地处军事要地的离宫别馆,对都城具有防护作用的战略要地、驻军营地、关隘等等,是这张庞大网络上的节点,如众星拱日般环卫都城。直道、驰道、栈道及其他各类型的道路,桥梁、漕渠,烽燧、邮、亭、驿等,在这张网络中起到着连线与通讯的作用,一旦有进犯之敌,朝廷可以迅速调兵遣将、运送军需、下达军令。兵器作坊、武库、仓储是重要的后勤保障设施在战时情形紧张之际,能够极大提升军队战斗力,支撑战争进行。第三,山川形胜、河流池泽在秦汉都城防御体系中也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它们是阻挡敌人进攻都城的天然屏障。尽管秦都咸阳、西汉长安城与东汉洛阳城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但这三座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在构建防御体系过程中,都因地制宜,对地形地势进行充分的利用,特别是高度重视周边和外围关隘的军事战略地位。第四,秦汉都城防御体系及内部设施、结构的发展演变,在漫长的时间里,既存在着合理的成分,也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有很大关系,背后凸显出大一统王朝在历史进程中的沧桑巨变。总之,本文以秦汉都城防御体系为研究对象,但因考古材料、文献记载各自存在一定的欠缺及军事防御空间的广阔,所以本研究必然要采用“多重引证法”。利用考古材料自下而上、文献资料自上而下的重建和历史地理学的空间大范围审视,围绕着古代都城为核心问题,重点考察了历史时期秦汉都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并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在一定程度上增补了当前学术界对秦汉都城研究在军事领域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