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美态度的朗诵艺术表达研究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98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正逐步走向伟大复兴,祖国日渐繁荣,逐渐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上,大众审美态度都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朗诵,作为一项历史悠久且贴近人民生活的艺术形式,因其自身所具有的时代性、大众性和民族性特质,与大众审美态度息息相关。如今,新媒体和自媒体的诞生与发展拉近了朗诵艺术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技术手段的迭代升级使人们对朗诵艺术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升并运用好朗诵艺术本身的审美价值,发挥其对大众审美态度的正向引领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基于审美态度的朗诵艺术表达研究,结合当代名家名篇朗诵作品实例,通过借鉴接受美学和艺术通感等理论以及对朗诵过程中的表达技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发现了朗诵艺术表达的审美特征,理清了当代朗诵艺术表达审美价值的功用。同时,本文总结了当代朗诵艺术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结合目前国内人们的主流审美态度,明确了审美态度在引领朗诵艺术表达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本文还预测了朗诵艺术表达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利用朗诵艺术表达提高当代人文生活审美的方法,并提议推动朗诵艺术真正成为人文精神的“音声化”载体。整理为较成体系、相对系统的资料。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为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的阐述说明。第二章包括审美态度的界说、朗诵艺术表达的界定和不同审美态度下朗诵艺术表达的分类及特征研究。第三章首先站在接受美学视角对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的关系以及文学作品与朗诵艺术表达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其次站在艺术通感视角下分析审美态度对朗诵艺术表达的影响,运用感官联觉和通感移觉两个理论,将信息接收到审美体验的生成过程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重塑、审美感悟的提炼与融合和舞台语言生活化的调整研究审美态度对朗诵艺术表达的影响。第四章通过审美态度的和谐美、意境美、韵律美、造型美和情感美五方面,分析任志宏等十二位朗诵艺术家对《将进酒》、《沁园春·雪》、《回延安》、《老人与海》和《春》五部作品的表达,诠释在审美态度下朗诵艺术表达的技法运用和美学价值。第五章对新时代朗诵艺术表达的发展策略进行分析和展望,对朗诵艺术表达时代性的改变、技术手段和受众接受度的突破和朗诵艺术表达如何实现人文精神的“音声化”进行分析,对朗诵艺术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填补了此前对于审美态度和朗诵艺术表达之间相互作用研究的空白,为以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为满足采用简便方法检测痕量铅离子(Pb2+)的需求,构建了新型的超灵敏、高特异性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器,用于水中Pb2+检测.以硫醇化GR-5脱氧核酶(DNAzyme)为Pb2+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