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草是一种常用的中药,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药典规定其入药部位为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inflata Bat.)和光果甘草(G.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实验研究表明甘草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具有调节和保护作用。目前,从甘草中分离鉴定了400多个化合物,其主要活性成分为三萜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溃疡、抗炎、解痉、抗氧化、抗病毒、抗癌、保肝、化痰、增强记忆等多种药理作用。但是,对于甘草地上部分的研究相对较少,甘草地上部分未被很好的开发利用,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迄今为止,已从甘草地上部分分离鉴定出100多个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和二氢茋类化合物是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甘草地上部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抗病毒、降血糖等生物活性,对地上部分提取物的活性研究居多,而对其单体化合物研究还是相对较少。为了进一步研究甘草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本实验对乌拉尔甘草叶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纯化的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和抗癌活性筛选,同时对二氢茋类新化合物进行了抗炎机制研究。本研究利用硅胶柱层析法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从乌拉尔甘草叶中分离纯化得到18个单体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4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licostilbene A(1)、licostilbene B(2)、licofuranol A(3)、licofuranol B(4),通过理化性质、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法鉴定其结构;化合物5~18为已知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和文献数据对比,分别鉴定为ɑ,ɑ’-dihydro-3,5,4’-trihydroxy-4,5’-diisopentenylstilbene(5)、甘草吡喃茋B(glycypytilbene B)(6)、木犀草素(luteolin)(7)、香叶木素(diosmetin)(8)、毛蕊异黄酮(calycosin)(9)、东莨菪亭(scopoletin)(10)、槲皮素-3,4’-二甲醚(quercetin-3,4’-dimethyl ether)(11)、刺甘草查尔酮(echinatin)(12)、3’,4’-二甲基槲皮素(3’,4’-dimethylquercetin)(13)、3,3’-二甲基槲皮素(3,3’-dimethylquercetin)(14)、柯伊利素(chrysoeriol)(15)、甘草吡喃茋A(glycypytilbene A)(16)、甘草宁O(gancaonin O)(17)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18)。然后,我们对甘草叶提取物和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抗炎活性筛选。所测甘草叶提取物及其化合物均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一氧化氮(NO)的产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在10μg/ml浓度下抑制率可达80%以上,还发现有甲氧基取代的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3,4’-二甲醚、3’,4’-二甲基槲皮素、3,3’-二甲基槲皮素)对RAW264.7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进一步对二氢茋类新化合物licostilbene B的抗炎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icostilbene B能够抑制p65亚基、ERK、JNK、p38蛋白的磷酸化,从而抑制LPS诱导的NF-κB和MAPKs通路的激活,发挥抗炎作用。此外,还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癌活性筛选,结果显示,所测化合物均有较好的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作用,在50μg/ml浓度下,licostilbene A、ɑ,ɑ’-dihydro-3,5,4’-trihydroxy-4,5’-diisopentenylstilbene、甘草吡喃茋B、槲皮素-3,4’-二甲醚和刺甘草查尔酮的抑制率达到80%以上。综上,本实验对乌拉尔甘草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并做了体外抗炎、抗癌活性筛选和抗炎机制研究,为抗炎、抗癌活性分子的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甘草叶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对于促进甘草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