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庞德翻译理论及译作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并不罕见。在众多翻译理论家中,庞德是极其特殊的一位,主要表现在两点:首先,庞德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同时也是一位译者,翻译理论大多来自翻译实践;其次,不同于其他翻译了理论家,庞德的翻译理论并没有形成体系,而是散见于其发表的文章中。作为译者,庞德曾翻译大量中国古代诗歌,其译作最大的特点是保留意象,而忽略诗歌形式、音律等其他因素,具有很强的改写特点。《华夏集》作为庞德翻译的代表作,得到了诸多学者的研究,尤其是从意象角度进行分析,更为多见。 译者地位这一理论由来已久,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译者地位的发展是与翻译理论共同发展的。从最初的隐身译者到原作的服务者,再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与原作者同样具有主体性,译者地位的发展经历了诸多阶段。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在翻译实践中,应当给予译者一定的创作空间,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创作。运用译者地位理论分析译作在翻译理论研究中还并不多见,鉴于此,本文将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庞德的译作。本文认为,庞德将译者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即译者同原作者一样是文章的主人,应当对文章在译入语读者中的呈现负责。在诗歌翻译中,译者应当充分发挥主体性,不应受到原诗限制,要以意象为中心,用意象的力量让译作读者体会到诗的意境,译者应当对原诗做必要的改写,去掉不必要的修饰,直接将意象呈现出来,体现诗的精髓。 本文对庞德译作的研究也是从意象角度出发,选取《华夏集》当中的两首译作进行具体分析,主要从庞德在意象翻译中如何体现译者主体性这一点进行分析,在回顾译者地位这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论述,最终得出结论,即庞德对中国古诗意象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人公地位,不拘泥于原作,对原作进行大胆改写,重意象而轻形式,其译作是译者中心地位的完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