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尽管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病率仅排名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七位,但却在全世界癌症相关死因中排第三位,这与HCC患者中位生存期仅有8-26个月有关。早期HCC缺少特异性的症状和高效的筛查方法,并且进展迅速,造成HCC确诊时多为进展期,这是HCC患者中位生存期较短的重要原因。索拉非尼在2008-2017年是进展期HCC唯一的一线治疗方案,但是索拉非尼只对约1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72033和82073327);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2017ZX10203205-003-00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313101和2016YFC0901403);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2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病率仅排名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七位,但却在全世界癌症相关死因中排第三位,这与HCC患者中位生存期仅有8-26个月有关。早期HCC缺少特异性的症状和高效的筛查方法,并且进展迅速,造成HCC确诊时多为进展期,这是HCC患者中位生存期较短的重要原因。索拉非尼在2008-2017年是进展期HCC唯一的一线治疗方案,但是索拉非尼只对约10%患者有效,并且只能提供约2.8个月的总生存期获益。因此探究索拉非尼的疗效预测标志物和药物联用靶点对于筛选索拉非尼适应患者和提高索拉非尼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价值。为了寻找HCC索拉非尼治疗的疗效预测标志物和药物联用靶点,我们建立了索拉非尼耐药的HCC亚细胞株,并运用蛋白质组学,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和乙酰化蛋白质组学对耐药细胞进行了多重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mTOR活化和代谢重编程是索拉非尼耐药细胞的主要特征。糖异生限速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2(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GTP],mitochondrial,PCK2)蛋白质水平和乙酰化水平在耐药细胞均上调且已经被报道参与上述两个过程。索拉非尼耐药细胞中高表达的PCK2具有促进索拉非尼耐药性、mTOR活性和线粒体代谢的作用,敲降PCK2或者人为过表达PCK2会降低耐药细胞的mTOR活性和对索拉非尼耐药性或者促进野生型细胞的mTOR活性和对索拉非尼耐药性,使用PCK2抑制剂同样可以促进索拉非尼诱导的耐药细胞的生长抑制,凋亡和呼吸抑制,敲降PCK2可以降低耐药细胞移植瘤对索拉非尼的耐药性。在临床实践中,一部分HCC患者行肝切除术后会使用索拉非尼预防复发,我们发现这部分患者的HCC复发风险与肿瘤组织PCK2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在分子机制上,耐药细胞PCK2稳定性升高造成PCK2的蛋白质水平升高,而PCK2稳定性受到自身乙酰化水平的调节。PCK2的K491位点乙酰化水平在耐药细胞中升高,赖氨酸乙酰转移酶8(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8,KAT8)通过乙酰化PCK2的K491位点促进PCK2的乙酰化。非乙酰化的PCK2通过溶酶体途径降解,乙酰化显著抑制PCK2的溶酶体聚集和降解,从而增加其稳定性和蛋白质水平。除此之外,索拉非尼耐药细胞对HCC二线药物瑞格非尼同样耐药,乐伐替尼耐药的HCC细胞同样呈现PCK2表达升高,说明PCK2可能是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的关键靶点。综上所述,我们首次发现糖异生关键酶PCK2参与了索拉非尼耐药的形成,并且PCK2表达水平与HCC患者的索拉非尼治疗效果相关。抑制PCK2可以降低耐药细胞及其小鼠移植瘤对索拉非尼的耐药性。说明PCK2是潜在的索拉非尼疗效预测标志物和联用靶点。在机制上,我们首次报道了 KAT8介导的PCK2K491位点乙酰化通过抑制其溶酶体降解促进PCK2上调,拓展了代谢酶翻译后修饰参与靶向药物耐药的认知。
其他文献
胃癌是全球发病率排名第五,致死率排名第三的恶性肿瘤。虽然目前医疗在不断发展,针对胃癌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但是由于肿瘤存在转移、复发和耐药等恶性行为使得胃癌患者预后差,五年生存率不及30%。目前认为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细胞中的一小部分亚型,其与肿瘤转移、复发和耐药等恶性行为息息相关。由于肿瘤干细胞的存在使得肿瘤细胞群体呈现出干性特征,促使肿瘤出现一系列恶性事件。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将胃癌细胞系SNU1
背景和目的:胃食管交界处癌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其临床效果不佳、预后差。目前,通过整合基因组及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胃食管交界处癌遗传学特征,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筛选有效治疗靶点的研究相对较少。我们前期对89例胃食管交界处癌患者癌与配对正常组织样本的测序数据,分析发现了 124个拷贝数扩增并高表达的基因。随后通过基于siRNA文库的高通量筛选鉴定出影响肿瘤增殖能力最显著的
研究背景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发病率逐渐增长,但其总体5年生存率仍不足10%,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安全。虽然胰腺癌化疗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但其疗效仍不理想,有效率也仅约为40%。PDAC患者急需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1,PD-1)/程序性死亡1配体1(programmend
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最具侵袭性的鳞状细胞癌之一,排全世界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的第六位。我国是ESCC的高发区,每年大约有30万新发病例,死亡率排全国癌症的第四位。由于缺乏特异性靶向治疗和精准医疗方法,ESCC患者的预后较差。甲基苄基亚硝胺(NMBzA)可特异性地诱导食管上皮发生癌变,利用NMBzA构建的大鼠食管癌模型是ESC
第一部分题目:疗前系统性免疫炎性指标在非转移性鼻咽癌中的预后价值:基于双中心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系统性免疫炎性指标(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在非转移性鼻咽癌中的预后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搜集了 839例来自两个独立医疗机构的非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数据。其中,将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的459例患者定义为训练队列,将中山大学肿瘤防
背景和目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的主要病因来源心房结构的改变,其中主要包括结构异常以及心房电生理异常。心房肌特异性表达基因群在维持心房行使其正常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相关的研究表明,心房肌特异性表达基因的改变可以加重房颤的发生与发展。本研究旨在通过高通量mRNA测序系统性筛选出心房肌特异性表达基因群,并在心
研究目的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全球消除宫颈癌的行动号召,并着手研究制定《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消除宫颈癌是否具有可行性,怎样才能以最小的代价、沿着最优的路径实现消除目标是WHO和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议题。本论文将以中国为例,研究预算优化策略和消除宫颈癌的可能性,建立消除宫颈癌的最优路径并分析其公共卫生效果和卫生经济学成本效益。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流行病学模型模拟的研究设计,建立
研究目的 评估降钙素原(pocalcitonin,PCT)血清浓度预测革兰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um,GNB)脓毒症的准确性,并探讨PCT鉴别不同细菌和不同部位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于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诊断为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的患者资料,以进行血培养当天的最差参数计算序贯器
目的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肿瘤相关死亡的第6大驱动因素。在欧洲和亚洲,食管鳞状细胞癌在所有食管癌患者中占比90%,成为该洲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可选择的治疗方法有限,顺铂联合5-氟尿嘧啶是一线治疗常选择的化疗方案。对于一线治疗后进展的食管鳞癌患者,伊立替康被美国NCCN指南列为后续治疗中优先推荐的细胞毒类化疗药。本研究是一项一期临床研究,主要探索一种新型化疗药物,脂质体包裹的伊立替康(L
食管癌作为高发的恶性消化道肿瘤,约90%为食管鳞癌,且五年总生存不足25%。由于部分患者在首次确诊时就处于局部晚期,要采取综合治疗方案:新辅助放化疗,手术+辅助化疗及同步放化疗或放疗。但肿瘤细胞放疗抵抗的发生往往会削弱放疗疗效,而放疗剂量的增大也会导致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目前,放疗抵抗仍然是临床治疗所面临的重要挑战,迫切需要寻找预测放疗疗效的特异性标志物及靶向递送系统,从而改善放疗疗效,实现个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