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醇化酶ENO1作为代谢分子开关调节胃癌细胞干性特征的作用与机制的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gx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癌是全球发病率排名第五,致死率排名第三的恶性肿瘤。虽然目前医疗在不断发展,针对胃癌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但是由于肿瘤存在转移、复发和耐药等恶性行为使得胃癌患者预后差,五年生存率不及30%。目前认为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细胞中的一小部分亚型,其与肿瘤转移、复发和耐药等恶性行为息息相关。由于肿瘤干细胞的存在使得肿瘤细胞群体呈现出干性特征,促使肿瘤出现一系列恶性事件。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将胃癌细胞系SNU16和PAMC-82进行无血清悬浮培养(sphere培养)用以富集胃癌干细胞(spheroid细胞)。与亲本细胞相比,spheroid细胞具有更强的干性特征,所以spheroid细胞被认为是胃癌干细胞,我们发现烯醇化酶ENO1在spheroid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亲本细胞,提示ENO1可能与胃癌细胞的干性相关。我们分别构建了稳定过表达和敲降ENO1的胃癌细胞系并检测其干性特征的变化。我们发现ENO1能够促进胃癌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致瘤能力,迁移侵袭能力以及降低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同时我们发现ENO1能够促进胃癌细胞中干性基因CD44,OCT4,Nanog和Sox2的表达。因此,ENO1能够显著促进胃癌细胞的干性。我们利用ENO1的抑制剂ENOblock处理胃癌细胞系,发现ENOblock能够明显降低胃癌细胞的干性,其作用等同于敲低ENO1的表达量,进一步证实ENO1对胃癌细胞干性特征的促进作用,ENO1是维持胃癌干细胞的重要分子。ENO1是糖酵解途径的一个非限速酶,但是我们发现ENO1能够独立调控胃癌细胞系的糖酵解水平,是糖酵解途径的一个重要的分子开关。我们检测了过表达和敲降ENO1的稳定胃癌细胞系中糖酵解水平的变化,发现ENO1可以显著提高胃癌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乳酸生成量以及ATP生成量,并且通过胞外酸化率检测实验发现ENO1能够明显提高胃癌细胞的糖酵解速率,所以ENO1能够显著促进胃癌细胞的糖酵解水平。为了进一步证实ENO1对糖酵解途径的调控作用,我们利用抑制剂ENOblock抑制了 胃癌细胞系中ENO1的功能并检测细胞内糖酵解水平的变化。我们发现ENOblock能够明显降低胃癌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乳酸生成量以及ATP生成量,并且通过胞外酸化率检测实验发现ENOblock能够显著降低胃癌细胞的糖酵解速率,进一步证实了 ENO1具有促进胃癌细胞糖酵解水平的作用。我们利用糖酵解抑制剂2-DG抑制胃癌细胞的糖酵解水平后发现胃癌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迁移侵袭能力以及耐药能力都下降,所以抑制了糖酵解水平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的干性。我们同时利用2-DG分别处理稳定过表达和敲降ENO1的胃癌细胞系后发现2-DG能够回复ENO1表达量变化引起的胃癌细胞干性变化,所以我们得出结论:ENO1是通过促进糖酵解水平从而促进了胃癌细胞的干性。ENO1通过促进胃癌细胞系糖酵解水平提高了 ATP的生成量,由于AMPK能够被越来越大的AMP/ATP 比率激活,我们通过检测过表达和敲降ENO1的稳定胃癌细胞系中AMPK的变化,以及ENOblock或者2-DG处理胃癌细胞系后AMPK的变化,证实了 ENO1促进了胃癌细胞系糖酵解水平后使得ATP的产生量提高,从而抑制了 AMPK的激活,进而激活了 mTOR。我们利用AMPK的激动剂AICAR处理过表达ENO1的胃癌细胞系,发现AICAR能够部分回复ENO1表达量变化引起的胃癌细胞干性特征的改变。因此,ENO1是部分通过调控AMPK发挥促进胃癌细胞系干性的作用。此外,我们发现外源乳酸能够通过调控P13K/AKT/mTOR通路显著促进胃癌细胞的干性。我们检测了过表达和敲降ENO1的稳定胃癌细胞系中PI3K/AKT/mTOR通路的变化,以及ENOblock或者2-DG处理胃癌细胞系后PI3K/AKT/mTOR通路的变化,发现ENO1促进了胃癌细胞糖酵解水平后使得乳酸生成量提高,从而激活了 PI3K/AKT通路,进而激活了 mTOR。我们使用PI3K的抑制剂LY294002处理过表达ENO1的胃癌细胞系,发现LY294002能够部分回复ENO1表达量变化引起的胃癌细胞干性的改变。我们使用PI3K的激动剂740Y-P处理敲降ENO1的稳定胃癌细胞系,也发现740Y-P能够部分回复ENOI表达量变化引起的胃癌细胞干性的改变。因此,ENO1是部分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发挥促进胃癌细胞系干性的作用。由于AMPK与PI3K/AKT通路都能够调控mTOR,我们使用mTOR的抑制剂Rapamycin处理过表达ENO1的胃癌细胞系,发现Rapamycin几乎能够全部回复ENO1表达量变化引起的胃癌细胞干性的改变;我们使用mTOR的激动剂MHY1485处理敲降ENO1的胃癌细胞系,发现MHY1485几乎能够全部回复ENO1表达量变化引起的胃癌细胞干性的改变。因此,ENO1通过促进胃癌细胞系的糖酵解水平提高了 ATP和乳酸的生成量,从而调控了 AMPK/mTOR和PI3K/AKT/mTOR通路协同促进胃癌细胞系的干性。我们应用胃癌患者临床标本制备的组织芯片分析ENO1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发现ENO1的表达量越高患者生存率越小,ENO1的表达量越低患者的生存率越高,ENO1与胃癌患者临床预后息息相关。ENO1有望成为胃癌干细胞的生物标志物以及治疗的新靶点。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ENO1通过促进胃癌细胞系的糖酵解水平,提高了 ATP和乳酸的生成,从而抑制了 AMPK并且促进了 PI3K/AKT的激活,两者协同促进了mTOR的激活,进而促进了胃癌细胞系的干性。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及目的:胰岛素和生长激素是两种重要的代谢调控激素,这两种激素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对糖、脂及能量代谢产生不同的影响。临床研究表明,胰岛素/生长激素的比例可能是能量消耗和脂肪堆积的生物标志物之一,两种激素之间存在制衡且胰岛素/生长激素平衡可以反映机体代谢状态。既往研究发现光照及饮食可通过视交叉上核形成特定的节律并能影响生物钟系统继而影响代谢,而光照及饮食状态对胰岛素/生长激素平衡状态的影响以及平
第1章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根治术后辅助化疗应用价值探索背景:新辅助同步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根治性手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联合术后辅助化疗(adjuvant chemotherapy,AC)已成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治疗首选策略。NCCN指南建议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在完成新辅助治疗后无论术
研究背景: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死亡率,研究显示仅20~50%的患者能坚持心脏康复运动,且其运动行为水平远低于指南要求。个体对行为的归因方式可以影响其后期行为的产生,探讨冠心病患者坚持康复运动行为的归因方式及其效果可为干预措施提供重要依据。将患者分为不同的亚群进行个性化干预,可较好地提高干预效果。然而,仅基于归因方式和行为结局的亚群分类可能缺乏稳定性。因此,需明确冠心
第一部分:血浆细胞因子用于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的早期预测研究背景:急性肾损伤(AKI)是接受心脏手术的成年患者最常见的临床重要并发症,并与死亡率和发病率的增加有关。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CSA-AKI)的发生率约在30%左右,是除感染性AKI以外最常见的AKI类型。不论其他危险因素如何,CSA-AKI与10年死亡风险相关性仍然很高,即使对肾功能完全恢复的患者也是如此。但到目前为止,CSA-A
研究背景双侧乳房对称性是乳房缩小整形术后效果的主要评估内容,术中精准的对称性评估是决定术后对称性及乳房美学的关键,而术中除了利用简单量尺和称重等测量手段可提供非常有限的客观数据外,术中对称性的评估主要依靠于术者的手术经验和美学修养。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图像获取设备以及光学元件的不断精进,三维扫描技术可快速以非接触式对乳房形态进行三维表面数据获取和重建,能够从线性距离、面积及体积等多个方面对乳房形态
本论文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研究对象,围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及该治疗导致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风险的相关生物标志物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MUC16基因突变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实体瘤疗效的关系以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相关蛋白 4(cytotoxic T-lymphocyte associated protein 4,CTLA4)、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
第一部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诱发的淋巴细胞减少对预后的影响研究目的:大分割放疗(hypo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HFRT)已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治疗,但分割方式与放疗诱发的淋巴细胞减少(radiation-inducedlymphopenia,RIL)的关系尚不明确,RIL与乳腺癌预后关系的研究极少。本研究旨在分析RIL是否受到放疗分割方式的影响以及RIL是否影响乳腺癌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目前已经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场全球大流行,根据WHO的报道,截至北京时间2021年4月19日晚上10点28分,全球共有141,057,106确诊病例,其中3,015,043死亡病例。其病原体为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SARS-CoV-2)。与其他病毒相比,SARS-CoV-2引起的天然免疫应答较弱。因此从分子水平上研究SARS-CoV-2与宿主天然免疫之间的相
背景: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y syndrome,PCOS)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发病率约为6%~20%,以稀发排卵或无排卵、高雄激素表现和卵巢多囊样改变为特征。多囊卵巢综合征具有高度的家族聚集性和遗传性,可以损害早期胚胎发育,影响妊娠结局和后代健康,其机制尚不明确。目的:完成PCOS小鼠模型卵母细胞及着床前胚胎mRNA表达图谱,探索PCOS卵母细胞影响着床前胚
研究背景子宫腺肌症(Adenomyosis,AM)是常见的一种妇科良性疾病,其可引起痛经、慢性盆腔痛、月经过多、以及生育力下降,严重影响生育年龄女性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但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各自的弊端,尚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关于子宫腺肌症的发病机制已有很多相关研究,但目前依旧缺乏满意的临床治疗方案,因此我们尚需进一步探索其相关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