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0年以来,我国GDP增速下滑,但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2却保持在稳定的状态,M2的效用开始逐渐被怀疑。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实体经济的融资结构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提出了社会融资总量这一概念,并在最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详细列示,这一举动引起社会热议,社会融资总量能否成为合格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热议中的焦点。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探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问题:目前对外公布的货币中介目标M2和新出现的社会融资总量哪一个更加适合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本文首先对文章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介绍和论述,并对国内外学者研究M2、社会融资总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整理出本文的整体思路和研究框架。其次,本文对货币政策相关概念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存在的理论基础,M2、社会融资总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再次,本文基于理论基础,站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具备的三性中的可控性、相关性进行理论分析,并运用协整检验和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的结果显示,操作目标对M2影响的效果更加显著,可控性强于社会融资总量,与理论分析相符合;从对最终目标的影响效果上综合来看,M2更加稳定,政策效果持续时间更长,更加适合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社会融资总量并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最后,本文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是继续坚持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二是对社会融资总量这一指标扬长避短,作为M2的辅助型指标;三是对M2和社会融资总量均存在的数据的统计口径进行调整和补充;四是目前在用的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变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