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孔电阻率CT法溶洞探测旁侧效应试验研究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_g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需要提高地质勘探的准确率。在我国南部城市区修建地铁等地下建筑物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的一些严重危害工程安全的不良地质体,如:溶洞、溶沟、破碎带等,超前高精度探测这些不良地质条件,对安全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跨孔电阻率CT法常用来进行城市地下岩溶发育的探测。但是,由于跨孔电阻率CT法存在的旁侧效应,使得探测结果往往与异常体真实位置有较大的偏差。论文基于跨孔电阻率CT法,进行理论推导、模拟实验与应用等手段,对溶洞探测的旁侧效应及其异常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旁侧异常体的位置、尺寸、偏离距离等带来的地电场响应特征及相关的变化规律,取得了如下认识:
  (1)构建跨孔不同间距数值模型,设置高、低电性响应特征溶洞异常,讨论不同间距条件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钻孔间距的增大,发射电场强度不变条件,异常体响应的衰减幅度加大。结合模拟结果与实际所用钻孔间距选择有代表性的20m钻孔间距,进行旁侧效应实验研究的基准数据。
  (2)围绕跨孔剖面周边条件,建立空溶洞、充水溶洞两类不同位置、深度、大小、组合形式等4组数值模型,进行跨孔电阻率CT法的旁侧效应影响因素研究。数值模拟中,将异常体从测量剖面之内的不同位置处逐渐偏离测线,观察这一过程中异常体的地电场响应效果。对探测结果进行反演处理并提取异常体中心位置处横向上和纵向上的数据,得到其整个偏移过程中的电剖面图和电一维曲线图。结果表明:空溶洞和充水溶洞的探测结果基本一致,随着异常体逐渐远离测线,其响应强度逐渐减小,且响应强度的衰减幅度先大后小至最后基本平稳,其中模拟中能够准确探测到异常体的有效范围为4m;同一深度范围内,异常体越靠近钻孔其异常体电阻率越接近设定值,表示其响应越强;不同深度的异常体模拟结果相差较小,即深度对旁侧效应的影响较小;在异常体大小、多个异常体对旁侧效应的影响研究中,显示异常体越大和多个异常体存在时,结果中响应特征越明显,但对旁侧效应的有效范围影响较小。
  (3)结合物理模拟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其规律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其中物理实验中对异常体的有效探测范围为4cm。研究基本掌握了异常体逐渐偏离测量剖面过程中的地电场响应特征变化规律,得到了跨孔电阻率CT旁侧效应对异常体位置的有效探测范围。现场进行二、三维探测,结合模拟实验得到的旁侧效应规律对二、三维探测结果进行综合解释,较好的反应出地下溶洞、溶沟等不良地质体的位置,验证了模拟实验的有效性。
  论文研究获得了跨孔电阻率CT的旁侧效应的响应规律及范围,为现场探测结果的分析解释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但以探测测线为中心,溶洞大小及电性大小在旁侧中的精细响应特征还需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CaCO_3基生物矿物在自然中广泛分布,珍珠母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在珍珠贝壳母中,文石含量约为95%,它与5%的有机质一起组成了最为经典“砖-泥”结构,从而带来了优异的机械力学性能,其生物矿化机理和仿生合成研究也因此成为仿生矿化领域的热点课题。从有机基质到无机离子,生物矿化机理研究获得巨大的成功。在此基础上,仿生矿化合成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与珍珠母结构和性能的全仿生仍有较大差
学位
目前在核电含氚废水处理方面,还面临巨大难题,采用疏水催化剂铂/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Pt/SDB)的氢-水液相催化交换(LPCE)技术途径,有望发挥重要作用。但疏水载体SDB还存在易破碎、长期使用疏水性下降、与催化剂Pt结合较差等缺点。因此,本文拟采用功能化改性及杂化改性等手段,针对性地提高SDB载体的性能,并对合成SDB及SDB改性载体进行结构表征与性能评价。氨基化改性SDB的合成研究:以悬
学位
近几十年来,我国公路桥梁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桥梁的建设期占桥梁整个生命周期相对较少。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桥梁承载的交通量也急剧增加,其中过重车辆增多和超载现象频发,对桥梁的损害尤为严重。这对桥梁本身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桥梁的检测和维护工作变得尤为关键。传统桥梁检测存在很多的盲区导致检测不够全面,检测过程需要人员高空作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检测方式的效率和效益不高,还经常影响桥梁所在路段
学位
随着测绘科学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结合相互深化和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测绘学科与计算机技术的一个交叉学科,正在向着研究和应用领域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之一,具有可视化界面操作、开发成本低廉和性能良好等众多优点。在信息化隧道施工监测中,由于隧道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投资大、工期较长、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多等特点,需要对隧道施工区域及周围环境进行综合监测,并将监测对象和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员、物品、设备等精确的位置服务有着越来越迫切的需求。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能够满足大部分室外场景下的米级或者分米级定位需求,然而它在室内复杂环境下因穿透墙体等的信号衰减问题导致定位不准或失败,使得室内定位技术成为研究热点。室内定位技术中,基于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保真)的室内定位技术具有定位精度高、便于铺设、抗干扰能力强、易于实现等
本文以贵州省2000-2017年连续18年MODIS长时间序列植被和同期月平均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数据为研究对象,结合研究区地质、地貌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Hurst指数、回归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2000-2017年植被覆盖度、植被覆盖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在不同地质地貌区的响应规律,逐像元探究植被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或滞后相关关系,得到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2000-2017
学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结合了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成像技术和干涉测量技术,在地表变形监测以及数字高程模型获取等方面具有覆盖范围广、重访周期短、精度高以及不受云层影响等突出优势。SAR影像配准是InSAR数据处理的关键环节之一,精确配准对于提高InSAR数据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特征量,可以直接表示绿色植被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生产能力,同时也能够反映区域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是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理想指标之一。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不断重视的背景下,对资源型城市进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土地覆被变化关系的定量研究可以为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文以阳泉市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研究区2000-2015年的La
学位
精确的地表覆盖分类结果对促进生态环境的平衡和保护、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有效规划和调整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多时相遥感数据的地表覆盖分类,比基于单一时相数据的分类具有更好的精度表现。然而由于遥感卫星成像原理的固有限制,中高分辨率传感器的重复观测频次较低,影像数量较少,严重制约了基于时间序列影像数据的分类精度。时空融合技术是解决时序观测数据缺失的有效手段,但其在基于时序数据的分类研究中的应用尚缺乏充分验证。
对地下资源的开采利用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给当地的生态地质环境、人文环境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对地面沉降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在掌握地表破坏程度、合理安排资源开采、指导环境修复以及灾害预测等方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全球冰冻圈中,积雪作为分布范围最广、最活跃的要素之一,在全球水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雪水当量反演的重要参数之一,雪深的准确反演在区域水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对地监测手段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