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博士后工作期间对二维阻塞指数进行了改进,并将这一指数与已有的指数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新的阻塞指数的合理性,并通过比较反映了新的指数的优势。利用这一改进了的阻塞指数,对北半球阻塞活动进行了研究,重新分析了阻塞活动的地理分布和频度,阻塞的活动中心以及各活动中心阻塞活动的合成环流场,阻塞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发现阻塞主要在两大洋的东部到大陆的西岸较为活跃。夏季阻塞还在贝加尔湖以东到鄂霍次克海的区域内存在较高的活动频率。阻塞活动绝大多数是独立发生在不同的地理区域的,不同地理区域同时发生阻塞的概率较小。冬春季阻塞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比夏秋季要大。太平洋阻塞的振幅比大西洋阻塞要大,但阻塞持续时间在大西洋区要更长一些 阻塞的长期演变特征的小波分析表明阻塞活动存在两种不同的周期振荡:较短的4年左右及年际变化和较长的10年左右周期。对于较短周期部分的变化,大西洋主要表现为4年左右周期,太平洋阻塞则以年际变化较为显著。谐波分析表明,阻塞的二维波数结构表现为经向和纬向1-3波为主。ENSO活动的不同位相对阻塞得地理分布频度等特征有显著的影响。 将原有ECOM模式的表面以及开边界强迫的时间方案进行了改进,实现了这些边界条件对环流的连续变化强迫。运用模式对黄渤东海流场的演变进行了初步工作,分析了资料的优缺点,验证了改进的外强迫时间方案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