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嵌段聚合物由于其微观相分离特性,常常被用来制备纳米尺度上的微观结构。双嵌段聚合物含有两种化学相斥的组分,当这种相斥的作用力超过了某一阈值,嵌段聚合物将发生明显的相分离现象,从而得到了大小在数十纳米左右的、重复的微观区域。该尺寸正好是芯片制造中单个传感器的尺寸范围。虽然目前最先进的半导体光刻技术已经突破了10 nm以下的制程,但是其高昂的成本和较低的良率仍然制约着高端芯片的发展。基于此,将聚合物的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嵌段聚合物由于其微观相分离特性,常常被用来制备纳米尺度上的微观结构。双嵌段聚合物含有两种化学相斥的组分,当这种相斥的作用力超过了某一阈值,嵌段聚合物将发生明显的相分离现象,从而得到了大小在数十纳米左右的、重复的微观区域。该尺寸正好是芯片制造中单个传感器的尺寸范围。虽然目前最先进的半导体光刻技术已经突破了10 nm以下的制程,但是其高昂的成本和较低的良率仍然制约着高端芯片的发展。基于此,将聚合物的微观相分离行为和光刻技术相结合,科学家们研发出了一种“软刻蚀技术”。但是,由于在20 nm以内,特别是10 nm以下,传统嵌段聚合物的相分离程度比较弱,组装结构的界面比较模糊,不适合进行软刻蚀技术的开发。因此,程正迪教授团队提出了“巨型表面活性剂”的概念,来解决这个技术难题。巨型表面活性剂具有极性头部加柔性疏水尾部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特征。其头部大多采用有一定结构刚性的亲水单分散纳米粒子,如亲水修饰的笼型聚倍半硅氧烷(POSS)、富勒烯(C60)等。在薄膜状态下,巨型表面活性剂表现出了强相分离特征,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双嵌段聚合物相分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相界面的尖锐程度和相分离图案的取向度,巨型表面活性剂头、尾两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参数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极性头部也需要对外场有更快、更灵敏的反应。基于以上要求,本课题聚焦于以多金属氧酸盐(POM)为头部、聚苯乙烯(PS)作为柔性尾部的巨型表面活性剂,探究其在超薄膜状态下的微相分离行为。将该分子应用于软刻蚀技术的创新之处在于:(1)相对于POSS与C60,属于无机物的POM和有机高聚物之间有更强的不相容性,因此具有更大的相互作用参数;(2)POM是一类金属氧化物团簇,它和碳基高分子之间有很高的刻蚀对比度;(3)POM是一类带电粒子,它对外加电场、磁场的高响应效率将有助于对巨型表面活性剂微相分离结构进行空间取向。具体来说,我们通过Keggin型POM与PS之间的点击化学反应,制备了一系列巨型表面活性剂。通过温度退火,我们借助小角X射线散射(SAXS)研究了这一系列样品在本体状态下的微相分离行为。另一方面,利用旋转涂膜技术,我们制备了不同厚度的巨型表面活性剂薄膜(30-100 nm),并对其进行了溶剂蒸发退火处理。最终通过SAXS、TEM联合测试证明了当PS的分子量在2K和11K之间时,样品自组装形成层状结构;当PS的分子量为11K和12K的时候,样品自组装形成由圆柱填充的六方体结构。
其他文献
姚安富碱斑岩区位于金沙江-哀牢山-红河富碱斑岩成矿带中段,楚雄盆地中北部,分布有老街子Pb-Ag矿床和白马苴Au(Cu)矿床,与喜山期富碱斑岩密切相关,二者空间上仅相距2公里,共同构成了姚安Pb-Ag-Au多金属矿区。然而,同一空间内的两个矿床呈现出以Pb-Ag和Au(Cu)为主的两个矿化中心,二者岩体差异、矿化结构不清,成因机制不明,制约了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工作的开展。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
皮肤覆盖于体表,易受到各种外界环境因素侵袭。其中,阳光中的UVA和UVB会加速皮肤老化,使皮肤变得干燥粗糙,失去弹性,甚至产生皱纹。芥子碱硫氰酸盐是一种来自于十字花科植物的季铵盐类生物碱,具有抗氧化、抗炎症、降血压、降血脂等生理功能。然而,它能否保护皮肤抵抗光老化,尚未见相关报道。本文旨在研究芥子碱硫氰酸盐抵抗皮肤光老化损伤的效果及分子机制。根据UVA和UVB穿透性的不同,构建UVA诱导的皮肤成纤
以中药为代表的天然产物化学成分复杂,对于中药化学成分的系统性认知一直是中药研究的重点领域。本研究以淫羊藿提取物为研究对象,试图构建了一种基于在线二维色谱系统性分离制备淫羊藿黄酮化学成分的方法,为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提供参考。以淫羊藿提取物为研究对象,以C18柱、Xion柱分别对提取物进行全梯度HPLC分析确并定分离对象。将淫羊藿提取物在3个不同色谱条件下进行分析,采集色谱分离信息,导入XTool色谱专
干细胞作为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其潜在的分化能力使其在细胞分化机制探究,疾病模型构建以及再生医学领域研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胚胎干细胞取材难,来源少,使用中有免疫排斥和伦理等问题,因此应用受到很大限制。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 PSCs)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目前,主要通过外源组成型表达Sox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质流失,骨折风险增加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骨组织处于不断重塑的状态,从而维持骨骼系统的稳态。骨重塑主要是指由破骨细胞通过吸收骨来移除衰老或损伤的骨,随后由成骨细胞形成新骨的动态过程。当破骨细胞活化异常打破骨稳态,致使骨吸收速率大于骨形成速率,便会诱发骨质疏松。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在骨稳态和骨质疏松风险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广泛研究。KDM2B(别名JHDM1B、FBXL10或Ndy1)是第
肿瘤晚期患者的治愈率极低,因此提高早期肿瘤患者的检出率成为肿瘤治疗的关键。开发基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试剂盒是肿瘤早期诊断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已经发现的肿瘤标志物多达100多种,已用于临床诊断的约有20种[1],但是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及个体差异等原因,单纯利用一种标志物检测的准确性不是很高,灵敏度和特异性也普遍偏低,开发基于新的肿瘤标志物的检测试剂盒,将大大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及准确性。REGγ,属于11s
近年来伴随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热能西式饮食和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肥胖和肠道炎症成为了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肥胖和炎性肠病的发生会伴随着肠道微生态的失衡。低聚甘露糖(Mannose-oligosaccharides,MOS)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低聚糖,主要存在于魔芋和酵母细胞壁中,MOS由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在2013年被我国国家卫生计生委列为新型食品原料。虽然哺
金属锂因其超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 A h g-1)和极低的电化学电位(-3.040 V,相对于标准氢电极)而被称为“圣杯”电极。以金属锂为负极的锂金属电池,被视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体系的最佳候选之一。然而,锂负极面临的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商业化应用。由于锂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电镀/剥离不均匀导致SEI破裂、锂枝晶形成和体积膨胀,造成电池库伦效率降低、容量衰减并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如何有效抑制
近年来,装配式空心板桥在我国中小桥梁中广泛应用。铰缝作为该类桥梁的主要横向连接构件极易产生损伤。如何对铰缝实现快捷、准确的损伤识别,受到越来越多业内专家的关注。但是由于铰缝的构造特点,导致传统的桥梁检测方法难以准确识别铰缝损伤。因此寻求更加准确的铰缝损伤识别方法已经是桥梁健康监测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内容,对装配式空心板桥铰缝损伤识别方法进行了如下相关研究:(1)介绍和讨论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