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的著作《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已经指出,持有少量股权的管理人员会更加容易调动其为股东利益最大化服务的积极性,并且随着管理层持有股份的增加,他们的利益将会和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从那个时候开始,管理层持股作为一种全新的激励手段就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先后有学者从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信号理论等不同角度出发来探索股权激励的理论依据,并对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本文首先通过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景式梳理,比较各家学者的研究差异并分析原因;其次,将经典的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信号理论与本文论题相结合,试图从理论上说明管理层持股的必要性和原因,并且从理论角度分析了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可能出现的关系和表现形式。再次,从实证的角度对2006—2012年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持股现状进行分析;最终,从沪深两市最终选用168家实施了管理层持股制度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设计回归方程对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同时设计方程检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别。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有控制变量的情况下,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负相关,说明了我国股权激励机制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此外,检验结果证实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即在一定范围内,管理层持股具有激励作用,而超过一定范围后则转为消极作用。另外,管理层持股比例对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的影响程度较大。我国管理层持股对公司业绩的促进作用并不非常显著,因此管理层持股这种在国外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在我国当前的大多数上市公司中并没有更没有发挥充分的作用。追溯其原因,可能在于股权激励机制在我国应用于企业的历史尚浅,许多公司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股权激励机制,就连许多上市公司也还处于摸索阶段;我国许多公司对股权激励机制不甚重视,对管理层的激励主要是现金奖励或者其他物质激励,因此造成我国当前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较低,甚至不足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资本较为特殊,许多企业的国有股权比重较大,国有股东常以控股股东的身份出现在企业中。经过近些年来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大力改造、加强管理水平,逐步建立了较健全的现代管理企业制度,自身公司治理水平提高,有利于发挥控股股东的积极作用,从而更加有力的监督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客观上保护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结合实证结果可以看出,管理层持股比例对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的影响程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