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研究诗歌翻译,尤其是英诗汉译。语用学家斯博伯和威尔逊于1986年率先提出关联理论,从此该理论得到不断完善并被应用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翻译也不例外。威尔逊的学生,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是应用关联理论进行翻译研究的第一人。但是,格特只是致力于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解释翻译的性质,极少甚至没有使用翻译实例,更不用说诗歌翻译的实例。在中国,珀西·比西·雪莱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伟大诗人及其名著《西风颂》广为人接受。当代的国内外学者对雪莱及其诗歌做了大量的研究,且还会有更多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文学而非翻译的角度出发。因此,本论文将以雪莱的《西风颂》为特例,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诗歌翻译。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种交际,本质上是一种直示-推理交际;翻译的最终目标是译文与原文的最佳关联。最佳关联的规则能够使原语交际者的目的与译语受众的期望相符合。作者认为可将关联理论应用于诗歌翻译,从而转移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以确保交际的成功。在诗歌翻译中,最佳关联是原文与译文的重要评判方法。译者必须确保原文与译文之间关联性的对应转移,即关联性体现层次的对应,并保持相同或相似的关联度。至于诗歌翻译中的最佳关联,作者从诗歌的形式、音韵及意义三方面,其中包括诗行、音步、音韵及意义四个因素,即四个关联性体现层次来考察。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一个较好的评判标准,以评价诗歌翻译中关联理论及其最佳关联的应用。为了检验新的评判标准,作者对雪莱《西风颂》的四个汉译本进行案例分析,以论证关联与诗歌翻译的关系。案例分析证明:原诗与四个汉译本在形式,音韵及意义方面均能获得关联的对应转移。因此,四个汉译本与原诗拥有最佳关联。最后,作者得出结论:可将关联及新的评判标准有效地应用于诗歌翻译。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简要的引论,主要论述了论文研究的理论背景,论文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和论文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第二章详细论述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其中介绍了一些关联理论的基本概念,还论述了关联理论与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的的关系。最后,作者提出一个关于关联与诗歌翻译的描写模式。第三章首先介绍了雪莱的生平及其《西风颂》,然后对《西风颂》的汉译本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重点是用上述描写模式对《西风颂》的四个汉译本做详细的案例分析。第四章对论文进行简要总结,说明论文研究的意义与启发。同时,进一步说明本研究的局限性并对将来更深入的研究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