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公共游憩空间的生产过程与机制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74042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滨水区域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地区面临游憩化转向,滨水公共游憩空间成为引领城市旅游主客共享的场所。当代中国空间正义和空间权利问题在社会生活中日益突显,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要求全流域生态保护与休闲产业开发协同并进,武汉市又面临着旅游品牌的提升和产业复苏的关键时刻,如何通过重点游憩产品促进城市良性发展,解决城市社会空间人地关系的矛盾,成为全社会和武汉市需刻不容缓解决的问题。空间生产理论旨在通过空间矛盾揭示社会结构,通过空间正义贯彻社会权利,是人文主义地理学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空间生产中对于游憩现象的现实需求关注不足;长久以来,滨水空间研究也以实证和规范研究为主,忽视了人的主体作用。因此,针对武汉市公共滨水游憩空间的生产过程与机制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拓展空间生产理论在游憩地理学中的应用价值和内涵,通过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城市内部滨水空间的演化过程;同时,发掘武汉市滨水空间的规划、管理面临的矛盾,为长江经济带同类城市提供参考借鉴。基于此,本文以武汉市“两江四岸”地区为研究案例,试图还原和再现城市滨水公共游憩空间生产的过程,分析和揭示其机制,并以“江汉朝宗”两江四岸地区为对象分析城市内在滨水游憩空间生产的客观特征,把握城市内部大规模公益性空间塑造的一般规律。论文基于列斐伏尔“空间三元组”理论构建公共滨水游憩空间生产的研究框架,借鉴旅游社会学、旅游地理学相关理论基础,结合案例地自身特色,提出公共滨水游憩空间生产的多元主体、过程阶段、机制关系;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质性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和其他辅助方法获取、分析空间生产过程中的“规训”与“反规训”力量,以质性研究的手段对武汉市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两江四岸”滨水空间进行分析,剖析其中的资本、权力之间的社会互动关系。通过分析武汉市当前存在的若干问题,参照长江经济带构建黄金旅游带和武汉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建设目标,提出优化此类空间以促进系统内、外协同发展的对策。全文结论如下:(1)通过文献研究,探讨并提出城市滨水公共游憩空间生产的理论体系通过解读空间生产理论,将城市滨水公共游憩空间的生产的框架解构为“构想的空间—感知的空间—生活的空间”的空间三元组,其中“构想的空间”大致对应着公共游憩空间规划的过程,是列斐伏尔三元组中的“空间的表征”生产的过程;“感知的空间”大致对应着游憩空间项目落地的过程,是列斐伏尔三元组中“空间实践”的过程;“生活的空间”大致对应着空间中日常生活的过程,是列斐伏尔三元组中“表征的空间”生产的过程。每个过程中均存在一对空间主体,即达成空间趋同性再造的“规训者”和促成空间异质性实践的“反规训者”。(2)通过质性分析,再现武汉市滨水公共游憩空间生产的过程武汉市“两江四岸”游憩空间规划的过程经历了从探索性规划到专门性规划的过程,最终形成旅游管理部门规训者构想中概念上的“江汉朝宗”景区;其他职能部门作为“反规训者”影响了规划的最终形态。“两江四岸”地区的游憩空间建设经历了探索式、示范式、拼图式和缝合式四个阶段;本地居民等反规训者对此空间意义有不同的诠释,促成了博弈式空间实践。日常生活过程中规训者主导的“有声的生产”和反规训者主导的“无言的生产”同步进行。(3)通过演绎推理,解析武汉市滨水公共游憩空间生产的机制通过城市滨水公共游憩空间生产的机制分析,发现公共空间的存在是内生动力与外在动力互相作用的结果。其中内生动力为地方文化与市民需求,外在动力包括权力规划和资本介入。自上而下来看,政府通过公共空间的打造引导建构着大众游憩的需求和价值观,通过规划传递着武汉市的城市利益;自下而上来看,公共空间的生产也得益于自发形成的当代城市文化和居民消费,同时部分居民通过空间权利的博弈产生了公民意识的觉醒。(4)总结滨水公共游憩空间生产的理论内涵,提出案例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公共空间的形成不仅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公共政治的产物,城市滨水公共游憩空间有其较为独特的演化特征和形成归因。空间要素因活动具有多样性与统一性;空间发展的力量由主体矛盾推动,政治参与促进了进一步的空间实践;滨水公共游憩空间的组织节奏呈现反复性与非线性,形成一个从物理空间到社会空间、文化空间渐进的过程。武汉市滨水公共游憩空间生产面临规划、运营和社会发展诸多层面的问题,文章依据空间正义的理念、实践和路径为此类空间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
其他文献
综合档案馆移动服务能力的提升对于档案馆整体服务功能的发挥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提升综合档案馆的移动服务能力已成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综合档案馆移动服务能力是综合档案馆在提供具体移动服务的实践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根据服务能力理论、档案服务理论和已有的移动服务研究成果,综合档案馆移动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信息资源建设能力、平台运维能力、人员组织能力和交流
学位
锂硫电池(Li-S电池)被普遍认为是下一代最具发展前景的储能装置之一。但Li-S电池目前仅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尚无法实现商业化应用,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S与最终的放电产物Li2S2/Li2S导电性较差;(2)多硫化锂(LiPSs)易溶解于电解液中,在正负极之间来回移动造成“穿梭效应”;(3)充放电过程中硫的体积膨胀/收缩效应明显。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材料中的缺陷结构会对其周围的化学环
学位
2014年,浙江特色小镇的成功在我国兴起了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潮。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意义重大。它可以助推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提速,拉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改善产业布局、缓解城市病、推动城乡的一体化进程、加快乡村振兴等有积极作用。然而,部分特色小镇存在定位不清、同质化严重、市场化程度不够、有地产化风险、财政负债率过高等问题。特色小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社会发展、企业局限性、市场缺陷、利益相关方关系等都要求政府
学位
学位
随着档案数据管理实践的探索式开展,档案数据已然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词。然而,档案数据在长期安全保存、开发利用、数据共享、数据质量等方面存在着安全风险和挑战,如何守住档案“安全底线”、保障档案数据安全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档案数据安全为研究对象,从风险识别的视角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安全检查表法、专家调查法等方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档案数据安全风险识别与控
学位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三农”的发展一直是各级政府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自2017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出台乡村振兴政策,各级政府自上而下聚力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产业要振兴,产业融合是核心。2014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201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
学位
宗培岭作为中国档案学共同体的组成部分,是一位具有档案专业高等教育背景的资深档案学者,从事档案专业教学和档案学术研究二十余年,形成了一系列档案学术观点,为中国档案学理论研究和档案学科建设做出巨大贡献。据笔者调研,目前国内外与宗培岭档案学术观点相关的研究成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有较大提升空间。基于此,本文在梳理宗培岭职业经历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之上,对其档案学术观点展开深入系统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五部分
学位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我国为了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湖北省境内筹建并开发了多个经济开发区,竹山经济开发区就是其中之一。竹山经济开发区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经济发展条件优越。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保护开发区大气环境,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显得特别重要。本研究为保护竹山经济开发区大气环境质量,促进开发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开发区大气环境承载力进行科学的评估和系统的分析
学位
2021年6月,《“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档案全面纳入国家大数据战略,“档案数据”一词成为了档案学界的研究热点。在档案数据大量形成的过程中,各种档案数据质量问题时有发生,档案部门亟需做好档案数据的质量控制工作。本文以档案数据质量控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及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进行综合档案馆档案数据质量控制策略研究。
学位
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的过程中,因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效率低等问题,大多数优良棉花品种难以进行遗传转化。即使目前已建立起转基因技术体系材料,但较长的再生周期和较低的再生率限制了棉花基因元件的功能解析,阻碍了棉花分子育种和转基因材料的创制。本研究通过对难再生陆地棉中棉所12(CCRI12)和易再生陆地棉中棉所24(CCRI24)的AINTEGUMENTA-LIKE(A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