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消渴(2型糖尿病)的中医诊断类型、并发症、影响因素、治法治则及其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消渴(2型糖尿病)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保证临床合理用药。方法:(1)文献研究:检索文献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中西医治疗消渴(2型糖尿病)的文献进行分析,主要指标包括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2)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四川省中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住院病例,分析收集主要临床指标包括中医诊断证型、并发症、影响因素、治法治则、用药情况等。用频数分析、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关联规则、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等方法对中医药治疗消渴(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用药规律、不良反应等进行分析。结果:(1)文献研究: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文献纳入105篇。中西医结合治疗消渴(2型糖尿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4.1%-98.53%,西医组病情临床总有效率为:27%-92.85%。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胃肠道不适、低血糖等。(2)收集到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内分泌科住院病例共1908例,男性1080例,女性828例,平均年龄61.74岁,年龄最小23岁,最大93岁;身体质量指数(BMI)平均值为24.35,否认有糖尿病家族史的1352例(占总频次的70.86%)。消渴(2型糖尿病)证型排名前5名的是气阴两虚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气虚血瘀证、脾虚湿盛证,其中以气阴两虚证为主,占总频次的64.31%;排名前5名的并发症分别是糖尿病性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对排名前5名的证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对气阴两虚证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史、年龄对湿热蕴结证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因素对肝肾阴虚证、气虚血瘀证、脾虚湿盛证的发生均不具有影响(P>0.05)。随机森林结果显示,年龄、病程(年)、性别分别对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脾虚湿盛证的发生影响最大;吸烟史对湿热蕴结证和肝肾阴虚证的发生影响最大。1908份病例中,共收集到中药方剂3673首,其中所有的患者均使用口服方剂,共3551首,有106例患者同时使用浴足方,共122首。口服方剂中,共使用中药323味,使用总频次为46425次,频数大于50次的154味单味药涉及18类药物,药类频次前3名的是补益药、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浴足方中,共使用中药105味,使用总频次1124次,单味药中共涉及17类药物,药类频次前3名的分别是活血化瘀药、补益药和清热药;中成药制剂主要包括中药注射剂(3739次)、中药口服制剂(1853次)和中药外用制剂(338次);1908例患者中有1570例患者在传统中医汤剂基础上使用中医特色辅助治疗,其中灸法1164次,温针802次,中药熏药治疗578次。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消渴(2型糖尿病)口服方剂的核心药组是黄芪、甘草、茯苓、白术;浴足方的核心药组是川芎、当归、鸡血藤、黄芪。观察期间发生不良反应/事件34例,其中中成药12例,西药22例,无严重不良反应,新的不良反应6例。注射用红花黄色素药品不良反应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纳入的382例患者中,病例组84例,其中使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且发生不良反应的有15例,未使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但发生不良反应的有69例,按1:4匹配后,除去重复病例,共收集到对照组病例298例,其中使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但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有166例,未使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且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有132例,用卡方检验分析使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与不良反应发生的关联,OR值小于1,使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不是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性别、年龄、过敏史不具有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文献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使用的中药汤剂以益气养阴为治则。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西医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涉及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真实世界研究:消渴(2型糖尿病)的中医诊断证型以气阴两虚为主,年龄对气阴两虚证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中医药临床治疗消渴(2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法则;用药以补益药为主,其次是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核心药组为黄芪、甘草、茯苓、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