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作为一项人类活动,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不断发展。翻译研究历史随着翻译研究定位取向的不同先后经历了三大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忠实”作为翻译研究中核心概念之一,亦先后经历了不同的理解、阐释,以及不同的实现方式。本文的主要任务,正是以“忠实”为特定视角,全面梳理其在历史各个阶段的演化变迁,以此呈现一幅兼备针对性与全面性的翻译历史画卷;并提出“全部忠实”与“部分忠实”两个概念,为“忠实”这一核心概念理清层次。 从历史的角度纵向分析,翻译史的三大阶段实质上分别抛出了三个关于“忠实”的问题。上世纪40年代之前为第一阶段,以经验式的研究为主,其内在的模糊性导致人们频频发问:“意义与形式,究竟对谁忠实?”随后到上世纪40年代中期,翻译史进入第二个阶段——语言学阶段,以语言学为支撑,着重于句法分析和语义再现。不同学派对于语言的普世性(universality)与相对性(relativity)分庭抗礼,各执一词,因此“意义是否可译”的讨论愈演愈烈,“忠实的实现究竟可不可能?”成为该阶段的主要疑问。上世纪70年代之后,翻译研究进入后语言学时代,越来越多的“语言外因素”开始影响翻译活动。如此,翻译开始愈发地脱离原文文本,因此对于“忠实”的担忧随之而来:“忠实是否已经死亡?” 随着本研究的纵向展开,各个阶段中不同的理论观点也横向列出,形成对比,以便梳理更加全面。作为结论,论文最后一章以描写学派的视角宏观审视,将“忠实”这一核心概念细分为“全部忠实”和“部分忠实”两个层面,消除了长久以来翻译界对于该概念的观念性误解,提出所有翻译均对原文展现“部分忠实”。“忠实”作为翻译活动中永恒的指导理念永远不会失去生命力,唯一改变的,只是各家各派对忠实的理解方式。 以“忠实”为视角梳理翻译研究史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片新领域。一方面,该研究重新回归翻译研究最核心的概念;另一方面,现代翻译研究方法仍旧以单纯的时间顺序梳理为主,以特定视角进行梳理的方式尚少,因此,本文亦期盼可以为翻译史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