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因时到没落—晩期桐城派与现代性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wangcho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期桐城派是有清一朝最大的古文流派,绵延逶迤至新文学大兴,且被学界普遍认为是传统文学的代表。论文从晚期桐城派作家所处的历史环境与职业路径切入,探讨传统文学现代性变革的努力。晚期桐城派的现代性努力实际是一个“张力”逐渐破解的过程。这种张力来自桐城派文人自身现代化的努力与急剧变化的社会需求之间的契合与背离。论文的框架如下:在导论中,阐述选题思路,以往的研究成果,界定研究对象和现代性概念,重点剖析晚近的主流文学何以一夜之间成为“谬种”。这也是本人研究晚期桐城派的兴趣点和出发点。第一章,生活空间与现代性的另一种起源。分析幕府、学堂和海外交流活动对桐城派作家现代性的影响。上述三个机构(区域)是孕育现代性、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驱动器,也是晚期桐城派作家的主要职业归属。第二章,曾门四弟子:济世变求雅正,独领风骚。透过曾门四弟子吴汝纶、张裕钊、薛福成、黎庶昌的作品分析,以及与幕府、域外、学堂的关联,指出桐城古文在近世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四人是中国近世改革的先锋,其古文新意境的开拓对桐城派末期创作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第三章,桐城嫡传:谨守家法回归理学,声势渐微。分析姚永朴、姚永概、马其昶、贺涛等四人依托学堂、清史稿编撰等职业在桐城古文审美现代性方面的探索。他们创作的桐城古文较之曾门四弟子更为醇厚,但境界与格局却更为内敛。第四章,桐城新变与余绪:新思想与旧载体的纠葛。在社会制度变革与文学生产机制变化的情况下,桐城派作家出现了新变。严复是系统翻译西学第一人,林纾是翻译西方小说第一人,张謇是科举状元更是实业家,吴间生则是桐城派守夜人。他们着力推进古文承载新思想,用另一种方式保存、激活古文。第五章,现代性突围与失守。从桐城派古文现代性内容、现代性形式、现代性意义出发研究对传统的继承与现代性突破。并以《青鹤》杂志为切入点,重构“现代文学”的格局,基于文派发展自身的规律分析晚期桐城派何以突围失败,揭示古文现代性转换之难。论文的主线是晚期桐城派的活动“场域”和现代性努力。与桐城派的早中期作家相较,这种生存空间的差异是历史环境的折射,也是文学外部环境的变化,是文学生产机制的变革。晚期桐城派具有一种自发的现代性,但其现代性努力还不够彻底,最终导致传统古文走向没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河南省城市学校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三理”教育课题组自编问卷对487名城市学校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小学生在性格、行为、亲子关系和同学关系问题四个
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新常态形势下城市社区建设获得突出成就,特别是社区社会组织在为民服务、社区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京市H街道以其丰
为了分别探讨靶向CD19分子和CD138分子的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D19/CD138-CAR-T)与未被基因修饰的T细胞相比,是否可以提高对CD19+的套式淋巴瘤细胞和CD138+骨髓瘤的杀伤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渐渐得到普及,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利用多媒体影视材料进行教学的优势也越来越得到广大对外汉语教师的肯定。中高级对外汉语听说课的主要
目的通过了解青海大学医学院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现况,为在该院大学生中间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干预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自制食品安全知识调查问卷,对387名学生进行
课堂评价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对课堂教学有深远的影响。然而,透视当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似乎重视不
一种流行观点认为,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列宁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是产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观点以列宁 1921年秋的若干论断为依据。本文根据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会展业已经被我国许多大中型城市列入重点发展行业,并日益向着国际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方向迈进。虽然我国展会的数量和面积均已超过许多国际上的展览
作为世界顶级的网球赛事,同时又是中国网球版图上的新生赛事,元年武汉网球公开赛在多方通力合作下,得以顺利完成。当然在其运营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完善该项赛事的运
本文采用中国1995-2011年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回归,分析了影响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比例的因素,及各因素对该比例的贡献。本文分析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卫生支出占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