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en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理论部分首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内因、外因辩证统一的思想为基础,其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最低限度指导性学习原则和认知心理学理论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和记忆观为研究的理论依据。   实践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试卷测试,对宁夏大学2010级的网络工程班的学生的大学物理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对传统教学法下的大学生物理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了改革传统教学法的弊端,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引入的研究性学习,主要采用两种实施模式:一是基于Clicker的课堂物理研究性学习,二是基于STS的课外物理研究性学习,并对两种模式的实施过程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通过对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后的实施效果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物理研究性学习对于改变当今的大学物理教育现状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2)基于Clicker的课堂大学物理研究性学习和基于STS的课外大学物理研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质量和兴趣效果是显著的;   (3)物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能够提高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科学品质的有效教学模式。
其他文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这十四年,日伪在辽宁学校中实施殖民教育。这一时期,辽宁学校的道德教育发生了变化,日本殖民统治者在阐扬中国传统的王道政治和伦理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对于发展中的儿童来说,归因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以往研究者主要关注儿童从何时开始能够基于他人的行为做出稳定的特质归因,即基于个体的特质来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特质是个体稳定的特征,对于他人的行为具有预测功能,但在解读和归因他人的行为表现时,我们也会受到多种外部特征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中的外部特征因素是指相对于稳定的人格特质,即个体直观表现出的社会类别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