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山茶科山茶属,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广泛种植于我国南方红壤地区。油茶压榨的茶油是一种优质的食用油,对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油茶是喜酸性植物,适宜土壤p H为5.5-6.5。由于集约施肥管理,区域气候特征及其自身生理特性等因素,油茶林土壤持续性酸化,脱硅富铝化过程强烈,肥力下降,不仅影响了油茶的正常生长,还潜在促进氧化亚氮(N2O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油茶园酸性土壤改良影响下N2O排放特征及其微生物学机制(419070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约经营油茶园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特征研究(41501317); 江西省“双千计划”科技创新高端人才项目(jxsq2019201078); 江西省森林培育重点实验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山茶科山茶属,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广泛种植于我国南方红壤地区。油茶压榨的茶油是一种优质的食用油,对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油茶是喜酸性植物,适宜土壤p H为5.5-6.5。由于集约施肥管理,区域气候特征及其自身生理特性等因素,油茶林土壤持续性酸化,脱硅富铝化过程强烈,肥力下降,不仅影响了油茶的正常生长,还潜在促进氧化亚氮(N2O)等温室气体排放。硅肥在提高土壤p H,改善土壤肥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生物质炭可有效缓解土壤酸化及温室气体排放,但不同硅含量生物质炭对油茶林施氮土壤酸化改良及温室气体减排的影响及机制尚不明确。红壤强烈风化,脱硅富铝化,而铝离子富集导致土壤进一步酸化。富硅生物质炭是否与土壤铝相互作用,改良酸化土壤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尚无研究。本研究以油茶林酸化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富硅(水稻秸秆、毛竹叶)和非富硅(油茶壳、油茶叶)植物残体为原料在600℃条件下高温裂解制备生物质炭,用于土壤酸化改良和温室气体减排。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不同硅含量生物质炭对施氮土壤酸化改良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硅输入与铝互作对土壤酸化改良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研究同时分析测定了土壤N2O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探究不同硅含量生物质炭影响油茶土壤N2O排放的微生物学机制。结果表明:(1)以水稻秸秆、毛竹叶为原料制备的生物质炭硅含量丰富,全硅含量分别为30426.2mg kg-1,25770.0mg kg-1。以油茶壳、油茶叶为原料制备的生物质炭硅含量较低,分别为1891.4mg kg-1,1566.5mg kg-1。富硅生物质炭添加显著增加了施氮土壤有效硅的含量,与对照相比,毛竹叶、水稻秸秆生物质炭处理分别增加施氮土壤63.18%、70.03%有效硅含量。非富硅生物质炭显著降低施氮土壤有效硅含量。铝和改良剂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效硅存在极显著影响。外源铝的输入显著降低油茶壳生物质炭处理土壤有效硅含量。(2)土壤酸化改良效果方面,富硅生物质炭和非富硅生物质炭及硅肥均显著增加了土壤p H,且生物质炭的改良效果优于硅肥;生物质炭输入显著降低土壤交换性酸、交换性铝含量,毛竹叶生物质炭、水稻秸秆生物质炭与油茶叶生物质炭效果类似,均优于油茶壳生物质炭。硅肥处理显著增加施氮土壤交换性酸含量和土壤交换性铝含量。铝和改良剂的交互作用对土壤交换性酸、交换性铝和交换性H+存在显著影响。外源铝添加显著增加土壤交换性酸和交换性H+含量,但对毛竹叶、水稻秸秆生物质炭和硅肥处理的交换性酸含量无显著影响。(3)生物质炭添加显著降低施氮土壤N2O排放,其中油茶叶的减排效果最佳。不施氮下,生物质炭添加显著增加土壤CO2排放;施氮条件下,硅肥处理降低土壤CO2排放。铝处理显著增加土壤N2O排放和CO2排放。(4)通过微生物功能基因分析发现,氨氧化古菌amo A(AOA)基因丰度显著高于氨氧化细菌amo A(AOB),且生物质炭处理显著降低土壤AOA基因拷贝数。此外,生物质炭处理显著增加施氮土壤nir K、nos Z基因丰度。毛竹叶、油茶壳、油茶叶生物质炭及硅肥处理显著增加施氮土壤nir S/nir K、nir K/nos Z、nir(K+S)/nos Z比率。(5)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硅输入直接降低土壤N2O排放,并通过影响土壤交换性酸和p H间接降低N2O排放。铝输入通过影响土壤p H间接调控其他土壤因子,进而影响土壤N2O排放。此外,硅、铝输入可降低土壤CO2排放速率,对土壤CO2排放以间接影响为主。综上,硅输入对土壤N2O排放和减排具有重要影响。在脱硅富铝化严重的油茶林酸化土壤中,施用富硅生物质炭进行酸性改良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效硅含量,并降低交换性铝含量,改良土壤酸化,并实现N2O减排。在集约经营生产活动中,可考虑富硅生物质炭代替硅肥,将有利于亚热带酸土区农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进而缓解全球气候变化。
其他文献
作为土壤碳进入大气的主要通道,土壤呼吸在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构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降雨格局改变(尤其是极端降雨事件频发)的现状正逐步影响相关区域生态系统土壤碳释放过程,伐桩系统作为森林采伐所留下的粗木质残体,其分解碳释放过程对极端降雨事件的响应的研究相对较少。为准确评估不同强度脉冲降雨对伐桩系统和非伐桩系统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影响大小,并通过深入研究相关生态因子的变化来揭
森林转换过程中,不同林型的物种和土壤也会发生变化,但关于常绿阔叶林转换过程中物种组成和土壤性质的差异研究还比较匮乏。为加深对常绿阔叶林转换过程中不同林型差异的认识,本文以江西官山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平台,选择杉木林、毛竹林、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及各林型中的优势树种,如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树木菌根类型被认为能够有效地指示和评估森林凋落物分解和土壤有机碳动态等关键生态过程,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北方和温带森林,在亚热带森林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江西省人工林中常见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树种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室内淋溶-好氧培养试验评估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树木凋落叶源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数量和生物降解性;然后通过
武功山垂直的山体,独特的气候水文条件,使得海拔1550 m以上形成大面积的山地草甸,是同纬度难得的低海拔山地草甸区域,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同时,当地部门也会不时对草甸进行“炼山”。火作为草原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因子,对草甸土壤的物质循环和植被生长等会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以武功山山地草甸海拔1600 m处的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置五个区组,每个区组内设置CK对照(未火烧)、火烧、火烧+氮(
盆景,作为我国传统的文人艺术,发展历史悠久。扭转型力感是树木盆景力感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增强盆景艺术感染力的有效手段,而扭转型盆景的研究与创作更是当今盆景创意、创新之热点。目前,扭转型力感的系统理论研究尚处于较空白阶段,创作实践缺少理论支撑。因此,本文针对此现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明确了相关概念,完善了有关基础理论,并形成以下主要成果:1.明确了扭转型力感、扭转型盆景的相关概念。树木盆景中局
分析不同生长阶段林木的生长特征及其空间结构,有利于较全面了解林分结构现状,为优化林分空间结构及促进自然植被恢复等提供参考。以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按胸径(DBH)大小将林木划分为幼树(1 cm≤DBH<5 cm)、小树(5 cm≤DBH<10 cm)、中树(10 cm≤DBH<20 cm)和大树(DBH≥20 cm)4个生长阶段。采用优势度分析法确定林分优势种,分析不同生长阶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陆地碳平衡和气候系统的重要作用,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区域气候变化如何影响该区域的植被时空格局,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赣江是江西的母亲河,作为江西省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为沿途提供了多种生态系统服务。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受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发了诸如森林生态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和水体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经
城市化迅猛加速进程中,不仅为经济社会注入活力,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诸多问题,如大气氮沉降、酸沉降与土壤污染等环境负荷问题。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最早,也是城市化程度最高地区之一。该区域红壤特性决定土壤的脆弱性,使得该地区存在森林土壤退化问题,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指示土壤抗侵蚀能力的指标,且是有机碳的重要储存载体,也是微生物居住的场所。有机质是团聚结构维持稳定性的重要胶结物质,而
种间关联和生态位是反映种间关系的重要指标,结合两者展开研究有助于了解物种在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及其相互关系。以江西省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典型样地调查数据,运用方差比率(VR)法、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联结系数(AC)以及匹配系数(DI)测定等方法对主要物种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根据胸径(DBH)大小将主要物种个体划分为幼树(1 cm≤DBH<5cm)、小
柑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是我国南方兼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一体的重要的经济林之一。南方红壤在科学合理有效的固碳措施下有着碳汇能力较强,碳吸存潜力高的特点,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途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针对天然降雨条件下的柑橘果园土壤有机碳选择性迁移研究较少,土壤有机碳选择性迁移机理尚不清晰,土壤年际侵蚀变化规律也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以柑橘+稻草覆盖(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