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盲蝽(ApolyguslucorumMeyer-Dür)是我国农业上的重要害虫,对棉花和果树危害十分严重。明确绿盲蝽对主要寄主的危害规律以及寄主;害后的防御机制,对于阐明绿盲蝽猖獗危害的原因和制定其综合治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以绿盲蝽及其两种主要寄主(棉花、冬枣)为研究对象,通过接虫危害实验,系统研究了绿盲蝽对棉花和冬枣各个生长时期的危害规律以及冬枣受害后的应激化学防御。主要取得了如下结果: 1、绿盲蝽对冬枣不同生长期的危害 (1)在嫩叶期,绿盲蝽主要刺吸取食枣吊上最幼嫩的部位(顶芽和第1片叶),其受害率为100%,80%以上的刺点分布在顶芽和第一片叶,第2、3片叶的受害率和刺点数随接虫数增加而增大,而第4片叶和第5片叶的受害率始终为0。(2)蕾期、花期和嫩果期各繁殖器官的受害率和每个部位的刺点数均随着接虫数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接虫密度下,花的被害率和每个花上的刺点数均显著高于蕾和嫩果。在花期,花蕾并存时,花的被害率和每朵花上的刺点数显著高于蕾。(3)绿盲蝽刺吸危害嫩叶、蕾和幼果,对冬枣坐果数没有显著影响;花期受绿盲蝽危害后,显著降低了坐果数,其中接1头、2头、3头、4头和5头绿盲蝽危害24h后,坐果数分别减低了49.49%、59.60%、84.85%、94.95%、94.87%。 结果表明:绿盲蝽对冬枣危害有明显的趋嫩性和趋花性,叶期只选择最幼嫩的叶片组织,不取食老化的叶片,花蕾并存时,主要取食枣花。花期是冬枣受绿盲蝽危害的敏感时期,该时期受到危害,会造成坐果率大大降低,绿盲蝽虫口密度较大,可能造成大量减产甚至绝产。 2、绿盲蝽对棉花的危害规律 (1)棉花苗期,绿盲蝽24h危害会造成子叶期和二叶期的棉花产生无头苗,二叶期后绿盲蝽的危害将不会造成棉花的无头苗。建立了无头苗率和生长点被害级别的关系模型,棉花苗期(不同叶期)被10d后的破叶指数与刺吸点数和生长点危害级别回归模型。(2)棉花花蕾期,绿盲蝽对蕾和花的刺吸危害没有对棉铃的脱落率和大小产生显著影响。(3)棉花的嫩铃(直径<15mm)受到绿盲蝽刺吸危害后,造成了19%(10mm棉铃)和9%(15mm棉铃)的落铃,棉铃直径>15mm后,受到绿盲蝽危害,没有产生落铃;绿盲蝽的刺吸危害对棉铃的成铃大小无显著影响;建立了幼龄(10mm、15mm直径棉铃)刺吸点数和脱落率的回归模型。 结果表明:幼苗阶段,棉花的子叶期和二叶期是受绿盲蝽危害的敏感时期,此时绿盲蝽危害将造成无头苗;成株阶段,棉花嫩铃期是受绿盲蝽危害的敏感时期,绿盲蝽危害造成的落铃主要发生嫩铃期;建立的绿盲蝽刺吸危害的回归模型,可以用于绿盲蝽危害损失短期预测。 3、冬枣受绿盲蝽危害后应激防御酶活性的变化 研究比较了绿盲蝽刺吸与人工针刺冬枣不同组织所产生的应激保护性酶活性,系统研究了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的冬枣叶、蕾、花、幼果应激保护性酶的变化。结果显示:(1)绿盲蝽的嫩叶组织遭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所产生的SOD、POD、CAT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叶片,其中绿盲蝽刺吸嫩叶所产生的应激SOD和CAT活性显著高于人工针刺;冬枣的蕾受到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SOD活性没有变化,POD活性显著增加,受绿盲蝽刺吸胁迫后CAT活性显著高于人工针刺胁迫;冬枣的花受到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SOD和CAT的活性没有变化,POD的活性显著增加,绿盲蝽刺吸胁迫下POD活性比人工针刺活性更高;冬枣的嫩果受到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SOD和CAT的活性没有变化,POD的活性显著增加。以上结果表明,冬枣不同组织受胁迫后,参与防御的酶可能不同,嫩叶受胁迫后,三种防御酶均会发生变化,而蕾、花、嫩果等繁殖器官受胁迫后,POD变化更为明显;绿盲蝽刺吸胁迫(除了物理损伤外,还分泌消化液)比人工针刺(仅有物理损伤)往往能够诱导更高的防御酶活性。(2)受绿盲蝽不同危害程度的应激酶活性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受害后冬枣叶片内3种防御性酶随受害程度的加重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叶片和花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后,SOD活性呈现随着受害程度的加重先升高后减低的趋势;POD、CAT的活性随受害程度的加重均呈上升的趋势;冬枣蕾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后,SOD活性变化不显著,POD和CAT的活性呈现上升趋势。冬枣幼果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后,SOD活性随着受害程度的加重先降低,后上升;POD活性随受害程度的加重均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表明随着绿盲蝽的危害加重,冬枣不同组织的受损程度不同,不同的酶的活性表现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