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某中医院校毕业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及中医人格、体质情况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纵向调查研究,分析大学教育对学生人格、体质、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因材施教、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根据本课题组200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的信息,追踪到目前为2014届毕业生的205名被试,采取群体施测的方式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测试人员统一宣读指导语,学生独立完成《五态人格测验表》、《五五体质检测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3份问卷,学生答卷后统一交卷,并记录回收情况。共发放问卷205份,根据掩饰量表得分以及与本课题组2009年的前测数据匹配度,筛除无效问卷21份,最终有效问卷共184份,有效率89.8%。采用SPSS18.0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对毕业生的人格、体质及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纵向变化使用t检验、对其人格、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使用积差相关。并从回收样本中随机抽取30人做小样本回访。 结果: 1.某中医院校毕业生人格测验得分的性别、学院间差异比较:毕业生与全国同年龄(18~29岁)常模相比较,太阳、太阴型人格维度得分毕业生组明显低于全国同年龄(18~29岁)常模(P<0.01)。阴阳和平型人格维度得分大学毕业生组明显高于全国同年龄(18~29岁)常模(P<0.01);在男女生比较中,男生在阴阳和平人格维度得分高于女生(P<0.05);中医类和非中医类毕业生的比较,其人格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2.某中医院校毕业生体质检测得分的性别、学院间差异比较:毕业生与全国同年龄(18~29岁)常模比较,平人质、阳热质、阳虚质、偏湿质、偏风质、气虚质、血虚质、气滞质得分毕业生组明显高于全国同年龄(18~29岁)常模(P<0.01);男女生体质比较的结果在偏燥质、血虚质、血瘀质得分上,男生得分明显低于女生(P<0.01)。在平人质、偏湿质得分上,男生得分低于女生(P<0.05);中医类与非中医类的毕业生相比,偏燥质和血瘀质得分中医类毕业生低于非中医类(P<0.05)。 3.某中医院校毕业生心理健康测验得分的性别、学院间差异比较:男女生心理健康的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类的毕业生在强迫因子得分上低于非中医类(P<0.05)。 4.某中医院校毕业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阴阳和平因子与SCL-90的阳性项目均分呈负相关(P<0.05),并且与全部10个因子均呈明显负相关(P<0.01)。太阳因子与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其他四个因子明显负相关(P<0.01);与强迫症状、焦虑、恐怖三个因子呈负相关(P<0.05)。少阳因子与其他因子呈明显负相关(P<0.01);与抑郁因子负相关(P<0.05)。少阴因子与敌对因子明显负相关(P<0.01);与躯体化、恐怖两个因子负相关(P<0.05)。太阴因子与所有10个因子均呈正相关(P<0.01)。 5.某中医院校毕业生体质类型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SCL-90的阳性项目均分与偏湿质、偏燥质、气滞质呈明显正相关(P<0.01),与阳虚质、血虚质、血瘀质呈正相关(P<0.05)。体质类型中的平人质与SCL-90中的所有10个因子均呈明显负相关(P<0.01)。体质类型中的偏风质与SCL-90的除了人际敏感因子外的其余9个因子都有相关,其中,与躯体化、抑郁、敌对、恐怖、其他五个因子呈明显负相关(P<0.01),与强迫、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四个因子呈负相关(P<0.05)。 6.人格特征的纵向研究:该学生样本毕业时与入学时的人格纵向研究结果表明,阴阳和平人格维度的得分毕业时显著高于入学时(P<0.01)。 7.体质类型的纵向研究:该学生样本毕业时与入学时的体质纵向研究结果表明,体质类型中平人质的得分毕业时显著高于入学时(P<0.01)。 8.心理健康状况的纵向研究:该学生样本毕业时与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纵向研究结果表明,其毕业时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中全部10个因子的得分都显著低于入学时(P<0.01)。 结论: 1.某中医院校毕业生人格研究表明,毕业生群体与全国同年龄人群比较,对事物反应的强度和趋近性低,平衡性高;男女生相比,男生对事物反应的平衡性要优于女生。中医类与非中医类专业间差异不明显。 2.某中医院校毕业生体质研究表明,毕业生群体与全国同年龄人群比较,体质总体上相对健康,更易具有阳热质、阳虚质、偏湿质、偏风质、气虚质、血虚质、气滞质的体质类型;男女生相比,女生体质总体更健康,更易具有偏燥质、偏湿质、血虚质、血瘀质的体质类型。中医类毕业生较非中医类更易具有偏燥质和血瘀质的体质类型。 3.某中医院校毕业生心理健康研究表明,男女生心理健康的差异不明显;非中医类比中医类专业毕业生更易出现强迫的心理症状。 4.某中医院校毕业生人格、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表明,毕业生群体的人格、体质都和其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5.某中医院校学生的纵向研究表明,经过3年大学生活后,同一批学生在人格方面平衡性更高,体质情况更好,心理健康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提示学校的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格、体质及心理健康的改善有明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