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CAO)不同时间梗死部位组织学和梗死面积,以及神经功能与凋亡调节蛋白,炎症及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神经及胶质细胞再生等变化在脑梗死中的关系及意义,以期为临床脑保护剂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1d、3d、7d、14d、21d组。2、采用mNSS评分法对MCAO模型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价。3、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变化及脑梗死面积的变化。4、免疫组化观察Bcl-2、Bax、GFAP、NSE、BDNF、Nestin和TNF-α的表达。结果:1、MCAO后第3d皮质水肿、神经元结构模糊但胞核仍清晰可见,基底节区神经纤维肿胀、星形胶质细胞增多;第7d皮质神经元轴突减少甚至消失且核仁模糊、小胶质细胞出现且噬神经,基底节区神经纤维崩解、小胶质细胞增多;第14d神经元结构不清晰,基底节区布满小胶质细胞;第21d神经元结构模糊,基底节区小胶质细胞更多且出现纤维结缔组织、缺血核心区形成空白区。2、MCAO后脑梗死面积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增大,梗死区域由基底节区扩展至缺血半暗带直达皮质区,其中模型21d组显著大于模型1d组、模型3d组、模型7d组,模型14d组显著大于模型1d~模型7d组,模型7d组显著大于模型1d组。3、MCAO后神经功能评分(mNSS)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其中模型21d组显著小于模型1d组(P<0.05)。4、MCAO后Bax阳性着色区域主要为皮质及梗死侧基底节区细胞浆和细胞膜,随着时间的推移阳性细胞的细胞核由清晰变为模糊最后消失,其IOD值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并在21天达最低值,其中模型21d组显著小于模型1d组、模型3d组、模型7d组、模型14d组(P<0.05);Bcl-2+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质及缺血半暗带区域细胞浆和细胞膜,随着时间的迁移阳性细胞逐渐增加,其中模型1d组、3d组显著小于模型14d组和模型21d组,模型7d显著小于模型21d组。5、MCAO后TNF-α表达模型1d组~模型7d组逐渐增加并达高峰。6、MCAO后GFAP+细胞主要聚集在梗死区周围,随着时间的推移GFAP阳性细胞数量呈双向反应,模型1d组、模型3d组、模型7d组逐步升高、而至模型14d组和模型21d组则又逐步降低,其中模型7d组显著高于模型1d组、模型3d组(P0.05)。7、MCAO后BDNF+细胞着色主要位于胞浆和细胞膜表面胞浆,其IOD值呈双向表达,模型1d组、模型3d组、模型7d组、模型14d组表达逐步降低,模型21d表达升高,其中模型1d组和模型21d组显著大于模型14d组(P0.05)。8、MCAO后Nestin+细胞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双向反应,第1d组~7d组逐步升高,随后逐步降低,其中模型7d组显著高于模型1d组、模型3d组(P0.05)。9、MCAO后NSE IOD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上升,其中模型1d组显著小于模型3d组、模型7d组、模型14d组、模型21d组,模型21d组显著大于模型3d组、模型7d组(P0.05)。结论:MCAO后14d前首先炎症反应加剧并导致细胞凋亡和胶质细胞增生,然后开始启动修复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14d后虽然脑梗死面积和脑组织损伤仍然在增加,但由于抗细胞凋亡显著增强及神经营养因子产生增加致使部分缺血/缺氧的神经细胞(缺血半暗带区域)得到保护及细胞功能的恢复,以及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所致的神经细胞再生,故神经功能在第14d以后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