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第三部小说,也是唯一一部以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通过小说展现了莫里森对当代黑人的忧虑:作为他者的黑人们在白人文化霸权的侵蚀和种族主义的压迫下,他们很容易迷失自我,走向毁灭。 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为基础,从文化和种族两个方面对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进行解读。首先,从白人文化霸权角度出发,探讨白人文化对梅肯和露丝的影响。梅肯主动接受白人文化,追逐财富积累,获得成功,却以家庭破碎,精神空虚和身份丧失为代价;露丝被动接受父权制的教育,形成软弱、扭曲、依赖人的性格,最终导致婚姻不幸、身份迷失。其次,从种族方面阐释吉他和哈加尔的种族烙印。生活经历和背景让吉他对种族迫害有深刻了解,引导他加入暴力组织“七天”,并扭曲了他的黑人身份;缺乏黑人文化的精神教育,内心殖民化了白人审美观的哈加尔迷失了自我,最终死亡。最后,作者分析了在白人社会幸存下来的派拉特和奶娃。与非洲文化脱轨,奶娃物质富裕,精神空虚。随后的发掘家族历史,理解和接受非洲文化帮助他重塑了身份;被孤立于社区和社会之外,派拉特坚持非洲生活方式,传承非洲文化,以和谐、人道主义态度对待人际关系和种族主义,确立了自己的身份。 通过对小说中黑人身份寻求困境的讨论,剖析了导致黑人身份困境的根源,本文揭示了莫里森试图构建的的黑人身份重构之路:只有保留、继承、发展传统非洲文化,维持和谐的家庭和社区关系,采取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种族问题,黑人才能重构种族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