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重建之路:《所罗门之歌》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第三部小说,也是唯一一部以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通过小说展现了莫里森对当代黑人的忧虑:作为他者的黑人们在白人文化霸权的侵蚀和种族主义的压迫下,他们很容易迷失自我,走向毁灭。  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为基础,从文化和种族两个方面对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进行解读。首先,从白人文化霸权角度出发,探讨白人文化对梅肯和露丝的影响。梅肯主动接受白人文化,追逐财富积累,获得成功,却以家庭破碎,精神空虚和身份丧失为代价;露丝被动接受父权制的教育,形成软弱、扭曲、依赖人的性格,最终导致婚姻不幸、身份迷失。其次,从种族方面阐释吉他和哈加尔的种族烙印。生活经历和背景让吉他对种族迫害有深刻了解,引导他加入暴力组织“七天”,并扭曲了他的黑人身份;缺乏黑人文化的精神教育,内心殖民化了白人审美观的哈加尔迷失了自我,最终死亡。最后,作者分析了在白人社会幸存下来的派拉特和奶娃。与非洲文化脱轨,奶娃物质富裕,精神空虚。随后的发掘家族历史,理解和接受非洲文化帮助他重塑了身份;被孤立于社区和社会之外,派拉特坚持非洲生活方式,传承非洲文化,以和谐、人道主义态度对待人际关系和种族主义,确立了自己的身份。  通过对小说中黑人身份寻求困境的讨论,剖析了导致黑人身份困境的根源,本文揭示了莫里森试图构建的的黑人身份重构之路:只有保留、继承、发展传统非洲文化,维持和谐的家庭和社区关系,采取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种族问题,黑人才能重构种族身份。
其他文献
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莱斯利·玛蒙·西尔科的小说《沙丘花园》是一部有关旅行的小说,其主人公茵迪歌在跟随白人帕尔默夫妇旅行的过程中见证了印第安价值观对白人的影响。本文将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是一个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整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英语学习者要想掌握英语,必须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培养
本文基于对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这部作品的文本分析,对作品中三位女性人物自我身份的建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三位女性人物从身处自我的困境,到对自我身份建构的探索,
这项人种志研究批判性地探究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学校纪律以及学校规训的权力机制对学生主体性地位构建的影响。借鉴福柯圆形监狱、权力/知识、规训、驯服的肉体和主体性等观点,
约翰·邓恩(John Donne)被誉为17世纪英国玄学诗派的鼻祖。他的诗作充满了玄奇夸张、富有独创性的意象,展现了绚丽多姿的诗歌形式和富于变化的节奏、格律,揭示了复杂、深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