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主体性视域里的王阳明“良知”学说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xy7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阳明“良知”学说是他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体现了王阳明哲学的深刻内涵。西方哲学家很重视对主体的探索和研究。中国哲学家也在很早以前就对主体性进行探索。“道德主体性”是先秦道德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孔子提出“为仁由己”;孟子从人性善出发,认为人本心具有仁、义、礼、智四端,强调个人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的自知和自觉;老子哲学以“自然”为最高价值理念,而“自然”乃自本自根、自主、自成、自由之义,深蕴主体性思想的义理。先秦哲学家对道德主体性非常重视,但是,从汉到宋,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从神学宇宙论的高度论证道德纲常的本原,到程朱从天理中寻找道德合法性的原因,天和天理成为万物的主宰,个人的道德实践活动变成消极的符合这些外在的规范要求,个人的独立性价值被取消。王阳明在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思想状况下,洞察时弊,提出以“良知”学说为核心的心学思想体系,把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从外在的、异己的天理内化到人的本心,凸现道德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自觉性、能动性。王阳明“良知”学说对于道德性存在的充分肯定,表明了王阳明本人对于人之为人的终极关怀的关注,在将道德内化为德性和德性外化为德行的过程中,人之为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弘扬。王阳明“良知”学说思想针对时弊,一反权威,不以朱子是非为是非,将是非判断的标准从客观异己的天理拉回人间,极力彰显道德主体性。从理学垄断的绝对理性主义中将人的主体性解放出来,极力倡导自作主张和自主自决的精神,给学术界贯注了新的生命活力。
其他文献
《老子》又名《道德经》,作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老子》一书,洋洋洒洒五千言,言简词略,但其内蕴却独特而又深刻,包含着对人生观、政治观的探讨,其中作者多次提到
建立同时测定枇杷中苯醚甲环唑和多菌灵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对苯醚甲环唑和多菌灵在枇杷中的贮藏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0.001~1.000 mg·L-1质量浓
期刊
目的针对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探讨分析。方法本研究选取2015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治疗颅脑外伤的患者78例,针对此78例颅脑外伤患者实行去
本文以铁力市的社区治理为研究对象,拓宽研究视角,将微观的社区治理研究融入宏观的社会管理体制当中,以社区的区域性、社会性、功能性特征为逻辑起点,分析社区治理所具有的政
本文对半夏及近十多年来常发现的混伪品水半夏、山珠半夏、狗爪半夏(狗爪南星)、白附子(禹白附)和小芋儿的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及理化鉴别进行比较研究,为半夏的真伪鉴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