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禅真逸史》是明末历史长篇小说。全书共八卷四十回,篇幅达40万字,该书被认为是明代四大奇书之后又一经典著作。该书以南北朝历史时期为社会背景,反映作者对理想人生的独特见解。《禅真逸史》不仅获得汉族读者与研究人员的喜爱和重视,亦颇受蒙古族读者青睐。该书在清朝时期被翻译成蒙古文,分别在东部蒙古地区(包括内蒙古东部和我国东北三省的蒙古地区)喀尔喀蒙古地区(今蒙古国)流传。《禅真逸史》蒙译研究是清代蒙汉文学关系的研究和比较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作者本人收藏的科尔沁藏版蒙译本《禅真逸史》和蒙古国国家图书馆典藏蒙译本《禅真逸史》、汉文原著等进行了多视角的比较研究。本文运用文献学戡法和考据等方法,厘清《禅真逸史》蒙古文原译本之本原,并以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方法分析蒙译本《禅真逸史》的变化。全文由导论、正文(四章)、结论、参考文献、附录等五部分组成。导论由选题说明、研究概况、研究目标及意义、文本说明等几部分组成。第一章里全面介绍汉文《禅真逸史》及蒙译本《禅真逸史》的同时阐发对汉文原著作者、编者等问题的见解。另外对两种蒙译本《禅真逸史》的汉文原著本源分别予以考订。第二章内容里对科尔沁藏版蒙译本《禅真逸史》与汉文原著之间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禅真逸史》蒙译过程中,从语言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等诸多方面予以加工,增删改写,进行再创作,最终使其成为适合蒙古族民众审美喜好的历史故事。这种对一些原著加以蒙古化的改写,这是该蒙译小说创造性叛逆的集中表现。第三章主要对喀尔喀藏版蒙译本《禅真逸史》与汉文原著进行了比较研究。该版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汉文原著进行改体,将其部分散体改为韵体,不仅使整部小说成为韵体和散体的完美结合,还开创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翻译学的新体裁。笔者对其进行系统地研究,指出此种改体创新是深受蒙古族传统体裁影响所致。在比较文学的变异学研究中,经过了蒙古族传统文学的文体形式和语言形式的改造之后的翻译文学,也是属于创造性翻译。第四章,通过科尔沁藏版蒙译本《禅真逸史》与喀尔喀藏版蒙译本《禅真逸史》的比较研究,阐释两个译本之异同,展示了清代蒙古不同地域文化风貌之特色。通过比较发现,两个译本对汉文原著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增删改写。人物形象与环境的描写方面均有近似之处。相对而言,科尔沁藏版蒙译本《禅真逸史》在内容方面改写较多,喀尔喀藏版蒙译本《禅真逸史》体裁方面易改较大,从而使二种译本在结构、体裁、地域文化等方面呈现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