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保障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的重要资源,耕地质量监测是保障耕地质量的有效途径。国家高度重视耕地质量监测工作,并在全国部署15个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试点工作,但各县市仍在探索高效便捷的监测方法,至今尚未形成完善具体的耕地质量监测的方法程序。在此背景下,对耕地质量监测的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质量监测,掌握耕地质量的变化趋势,不仅是对已有工作成果的应用和扩展,同时对于耕地占补质数平衡、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耕地质量监测的方法和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首先要确定耕地质量监测区,耕地质量监测区可划分为耕地质量突变区、耕地质量渐变区与耕地质量相对稳定区。突变区指的是由于自然灾害或人为改造活动(项目建设)导致耕地质量存在显著变化或潜在显著变化区域,渐变区指的是县域内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和宏观经济政策因素影响,质量处于渐变状态或存在渐变趋势的耕地区域,相对稳定区指的是区域范围内除去耕地质量渐变区与耕地质量突变区以外的耕地区域。其次进行监测点布设,根据代表性、综合性、稳定性和差别化的原则,在确定样本容量的基础上,采用网格法、半变异函数法、分区布点法进行监测点的布设,并对监测点布设进行优化和精度检验。再次确定监测周期,包括定期监测、年度监测和实时监测。最后进行监测结果的分析,包括等别监测结果分析、主要因素监测结果分析和产能监测结果分析。在方法和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本文以济南市的鲁西北平原区为例,进行了监测区划分与监测点布设的实证研究,并取得了如下成果:(1)利用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耕地分等成果、遥感影像图、项目建设资料,采用空间分析、调查咨询法等方法,将鲁西北平原区耕地划分为耕地质量突变区、耕地质量渐变区、耕地质量相对稳定区。耕地质量突变区7890公顷,其中济阳县耕地质量突变区的面积为7592公顷,占耕地质量突变区的96.23%。从突变原因来看,由项目建设导致的耕地质量突变7394公顷,占耕地突变区面积的93.72%,项目类型主要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土地整理项目、增减挂钩补充耕地项目。由建设占用导致的耕地质量突变220公顷,占耕地质量突变区的2.79%。由农业结构调整导致的耕地质量突变276公顷,占耕地质量突变区的3.49%。耕地质量渐变区1033公顷,其中,耕地质量逐渐提高的渐变类型类型为沙化减轻型与脱盐脱碱型,沙化减轻型渐变区共360公顷,占耕地质量渐变区的34.85%,主要分布在商河县,天桥区与济阳县分布较少;脱盐脱碱型渐变区共432公顷,占耕地质量渐变区的41.74%,主要分布在商河县与济阳县,天桥区有少量分布。耕地质量逐渐降低渐变类型的为逐步干旱型,共242公顷,占耕地质量渐变区的23.41%,主要分布在济阳县和商河县。耕地质量相对稳定区147581公顷,并进一步将耕地质量相对稳定区划分为9个经济等指数—耕地利用类型分区,一区(I区—旱地)620公顷,占耕地质量相对稳定区耕地总面积的0.42%;二区(I区—水浇地)43671公顷,占29.59%;三区(I区—水田)1602公顷,占1.09%;四区(II区—旱地)530公顷,占0.36%;五区(II区—水浇地)67272公顷,占45.58%;六区(II区—水田)1010公顷,占0.68%;七区(III区—旱地)280公顷,占0.19%;八区(III区—水浇地)32455公顷,占21.99%;九区(III区—水田)141公顷,占0.10%。(2)首先用变异函数法确定步长为4000米,采用4000乘4000的网格在全域内均匀布设监测点,并将监测点转化为监测单元。其次对监测单元布设进行优化,对耕地质量渐变区、耕地质量突变区监测单元进行增密处理,确保监测单元覆盖性良好,对耕地质量相对稳定区,按照分区面积比例法对各经济等指数—利用类型监测单元进行微调。最后对监测单元布局进行了精度检验,结果表明监测单元的选择与布局较为合理。鲁西北平原区共布设监测单元187个,监测单元面积共2043公顷。分行政区来看,商河县布设监测单元80个,监测单元总面积724.01公顷。济阳县布设监测单元90个,监测单元总面积1082公顷。天桥区布设监测点17个,监测单元总面积237公顷;分地类来看,水田共布设监测单元5个,监测单元总面积45.55公顷。水浇地共布设监测单元178个,监测单元总面积1883.11公顷。旱地共布设监测单元4个,监测单元总面积114.31公顷;分耕地等别来看,6等地布设18个监测单元,监测单元总面积182.60公顷。7等地布设57个监测单元,监测单元总面积628.50公顷。8等地布设65个监测单元,监测单元总面积840.21公顷。9等地布设44个监测单元,监测单元总面积375.90公顷。10等地布设3个监测单元,监测单元总面积15.76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