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国家和地区的科技经济竞争,已演化为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大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国、各地区加快发展、提升综合实力的战略选择。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①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提出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区域、创新型产业的任务,就是要从人才、科技和经济的结合上,从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上,寻求大国崛起、区域繁荣、产业兴盛之路。论文将创新人才的有效供给、合理分布、能力发挥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研究其内在关系和作用机理。
论文从经济学意义上,对创新人才的涵义进行了论述。论文认为,创新人才,亦即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人们对众多人才资源中,那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在创造性劳动和创业活动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的评价和肯定。因而创新人才不是一种社会分工,也不是一个职称、职位。创新人才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使用的范畴,在经济学意义上也可作出独立的阐释。论文参照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对创新的诠释,提出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除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外,更应突出能将新的要素组合,引入生产过程和创业活动,并在创造性劳动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论文指出,创新人才及其创新活动总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进行的,因而创新人才植根性和流动性的统一,是区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论文探讨了创新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和路径。论文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聚过程,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支撑和主导作用,而创新人才及其创新活动,则是引领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论文指出,创新人才积累形成创新人力资本,通过创新人力资本及其集成,形成人才“增长极”,从而增加要素之间的配合效率,发挥创新人力资本阶梯式边际收益递增的“乘数效应”以及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没有人才的“增长极”,就无法形成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为此,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把创新人才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内生因素,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发挥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区域经济管理的重要任务。
论文通过对我国区域特色经济和人才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区域特色经济培育与创新人才有效供给的相互关系。论文认为,要破解制约我国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难题,必须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有效供给。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库的作用,根据不同院校的特点,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不同模式。论文通过对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区域发展不均衡现状的分析,探讨了我国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与创新人才合理分布的相互关系。认为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也体现在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分布的不平衡上。高校是创新的重要源头,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和供给的主阵地。依据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要求,高校通过科学招生、科学培养、科学就业和三者的良性互动,以及通过对科研教学管理人才的科学选才、科学育才、科学用才和科学留才等方面的改革,是实现创新人才合理分布、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举措。
论文分析了人力资本投入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了高等教育如何增强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论文阐释了高等教育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人才结构、培养方式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诸多矛盾,提出了改革调整的若干建议。论文选取四川省1997—2007年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状况有关数据,实证分析了高等教育对四川经济发展的影响,建议加大对四川高等教育的投入和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具有不同特色的高等教育,建设学习型区域;转变不合理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加快产学研结合步伐,转变人才培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