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并在动植物育种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在鱼类中,也有许多成功运用杂种优势进行杂交育种的例子。虽然杂种优势现象如此普遍和重要,但是杂种优势产生的机理至今仍然是一个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颖鲤(YL)是以散鳞镜鲤(SL)为母本、鲤鲫移核鱼(YH)为父本杂交获得的具有明显杂种优势的杂交鲤。本研究以颖鲤为研究对象,通过双列杂交和生长对比试验,从基因多态性分析、基因表达分析和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等方面,对颖鲤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生长对比试验和生长性状通径分析通过分池高密度、同池高密度和同池低密度三种模式的对比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在三种养殖模式下,颖鲤的体重、体高和绝对增重率等指标都要显著性的高于鲤鲫移核鱼;虽然在某些日龄时,颖鲤与散鳞镜鲤的体重差异并不显著,但是颖鲤的成活率要显著性的高于散鳞镜鲤,并且随着日龄的增加,颖鲤相对于散鳞镜鲤在体重方面的优势会进一步加大。通径分析表明,对颖鲤体重影响最主要的因素是体长和体高,他们与体重呈极显著相关,对体重的直接通径系数也较大;这说明提升颖鲤的体高和体长,并兼顾其他生长性状是提高颖鲤体重的有效途径。2、GH基因多态性的PCR-SSCP分析采用PCR-SSCP分析技术在YL、SL和YH的GH基因第三外显子和第三内含子处发现六个碱基的突变,产生两个等位基因A和B,检测到AA和AB两种基因型,其中AA为优势基因型。不同基因型与各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AA基因型个体在各期中的各项生长性状指标都要优于AB基因型的个体,特别在体重和特定生长率这两个指标方面,AA基因型个体在四个时期内都要显著性高于AB基因型个体,这些结果说明三个组合子代GH基因第三内含子处的多态性与这三种鲤鱼的生长性状、特别是与体重的增加存在一定的关联。3、GH和IGF-Ⅰ基因表达分析运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对YL、SL、YH和FJ胚胎发育期和鱼苗期GH和IGF-Ⅰ基因的表达量分析表明,在胚胎发育和苗种培育的各个阶段,YH中G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要高于YL和SL,并且自72h后YH中IGF-Ⅰ基因的表达量也要高于YL。通过对比四个组合在对比试验时期肌肉和肝脏中IGF-Ⅰ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发现,在五个时期中(90、123、152、181和213日龄),YL、SL、YH和FJ肌肉中IGF-Ⅰ基因的平均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7.8、20.9、66.3和47;肝脏中该基因的平均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28.1、2046、4687和2074。这说明肝脏是鲤科鱼类IGF-Ⅰ的主要分泌表达场所;此外也说明在成鱼期IGF-I基因的表达量与这四种鱼的生长呈负相关。对比试验期GH基因表达量分析表明,随着日龄的增加,颖鲤肌肉中GH基因的表达量也随之增加,在213d时达到最高并明显的高于YH和SL,这一点可以说明对比试验过程中颖鲤的生长优势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并在213d时明显超过了SL和YH。4、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在本实验中,我们测得了鲤鲫移核鱼(YH)、荷包红鲤(HB)和长江野鲫(JY)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这三条鱼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分别是16580、16582和16580bp。它们都有13个编码蛋白质的基因、2个rRNA、22个tRNA和一个控制区组成,并且各个基因的排序也一样。通过对YH与HB及YH与JY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比对发现,YH与HB的同源性为99.7%远高于YH与JY的同源性(89.3%)。这说明鲤鲫移核鱼的线粒体可能并不是来自其细胞质供体鲫鱼,而是来自其细胞核供体荷包红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