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西方哲学发生“语言转向”以来,特称描述语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是国外语言哲学争论中“讨论热烈”、“丰富高产”的话题(Neale,2005)。首先,作为常见的指称表达,很多情况下特称描述语(又称“限定摹状词”)是话语理解的起点,是交际成功的关键,在话语研究中处于核心位置(陈平,2015)。其次,特称描述语一直是语言哲学理论和语义学理论的试金石(Russell,1905;Strawson,1950;Recanati,1993;Elbourne,2013;王寅,2012;陈晓平,2012b,2013;王建芳,2013)。最后,作为研究对象,特称描述语在语义—语用界面研究中频繁出现。在上述背景下,本研究重点梳理了其属性/指称用法及相应的语义—语用界面问题的相关争论,剖析了 Russell,Strawson,Donnellan三个不同哲学流派的西方哲学家、语言学家及其追随者们所作特称描述语分析的异同,从而彰显特称描述语的研究所经历的从纯语义研究到语义—语用结合的界面研究的转向。文献回顾发现国内外研究较少探讨特称描述语的理解机制。具体来讲,我们仍需回答特称描述语的理解过程中概念编码和语境发挥什么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默认和非默认解读如何形成等问题。因此本论文的研究问题为:1)概念编码在特称描述语理解中的作用和参与方式?2)语境在特称描述语理解中的作用和参与方式?3)特称描述语理解的语用认知机制是什么?鉴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诉诸于语用学理论来研究特称描述语,本研究在陈新仁(2015)关于语义学和语用学分界新方案的指导下,采用语境论视角,尝试结合关联论和默认语义论,建构了关联统领下涵盖默认语义的话语解读模式并以此探究了特称描述语理解的语用认知机制。为了验证关于该理解机制的理论假设,本研究尝试进行了有声思维实验并开展了访谈。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主要发现如下:1)概念编码通常是处理特称描述语的起点,但不是其完成解读的充分条件,甚至在特定语境下不是其完成解读的必要条件,而不同类型的特称描述语由于其编码的概念内容的质量不同,自身携带的语境信息程度不一,导致听话人付出不同的加工代价,在理解过程中呈现不同的作用和参与方式。有声思维实验和访谈总体来说证实了理论分析部分对概念编码作用和参与方式的判断。当完整性特称描述语用作属性用法以及不完整特称描述语用作属性用法和类指用法时,概念编码是获取相应语义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其他类型的特称描述语用作指称、属性及类指用法时,概念编码对于话语解读的影响有限,不是获取其语义的充要条件。2)由上下文、情境和百科知识内化而来的认知语境在特称描述语的解读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而在这一过程中,关联假定的引导必不可少。语境决定听话人选择个体概念中的哪个子类,也决定是否需要对编码的概念内容进行临时性概念建构。除了完整性特称描述语作属性用法的情况外,其他特称描述语在作各种用法时,均需要在关联交际原则引导下,提取可及的语境假定充实编码的概念内容,以获取相应的从物、描述或类型概念,得到相应解读。实验显示,语境不足或不当会导致解读失败。3)不同特称描述语的理解过程有同有异,不同类型的特称描述语在理解上存在难度差异,存在相对迅捷的默认解读。针对不同特称描述语,话语理解分两条路径,一路是默认的,一路是非默认的,语境决定听话人选择哪一条路径,且都受制于关联交际原则。有声思维实验和访谈发现,当概念的指称物与编码的概念内容之间有直接因果联系,也就是说,听话人的百科知识中储备有该概念指称物时,在最佳关联引导下,听话人会优先选择从物概念充实编码概念内容,得出相应的指称解读。实验表明,该解读是相对迅捷的、优先的、默认的解读。更多情况下,为满足关联期待,听话人需要组合编码概念或是利用语境假定建构临时性概念,从而选择不同的个体概念来充实编码概念内容,获取不同的非默认解读。本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在理论层面,本研究通过建构关联统领下涵盖默认语义的话语解读模式,深化了语义—语用界面研究,展示了特称描述语语义处理过程中不同性质的语用充实路径,解释了特称描述语概念编码和语境在理解过程中的作用和参与方式,揭示了特称描述语理解的语用认知机制。在应用层面,研究帮助交际者理解指称现象以及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为英语二语学习者学习特称描述语提供借鉴。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准实验,相关研究发现不是结论性的,有声思维实验和访谈只能部分验证特称描述语解读的制约假定,对修正关联统领下涵盖默认语义的话语解读模式有一定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