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三氟甲基肉桂酸和希夫碱在铜表面的缓蚀机理及其吸附特性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00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及其合金应用于整个工业领域,如电子、机械、运输和化学工业。但是对对金属而言,金属腐蚀问题是影响工业发展持久性的问题之一,在使用过程中通常会用酸性溶液对金属表面的污垢进行清洗。酸洗是用来防止金属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进一步氧化和腐蚀。在酸洗过程中,铜表面容易受到侵蚀性离子的腐蚀。硫酸的水溶液可以氧化比较活泼的金属,在酸洗过程中常常伴有电化学作用,在氧化层的缝隙中会出现无数的微电池,微电池数量越多,电化学腐蚀越剧烈,氧化层去除越快。因此,有效避免铜受腐蚀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缓蚀剂覆盖金属表面,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酸侵蚀。据报道,许多有机化合物含有共轭双键、具有杂原子的基团(N、S、O等)和极性官能团可以用作腐蚀抑制剂。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试剂,肉桂酸衍生物广泛分布在植物中。由于其抗菌和低毒性,目前已普遍应用于化妆品行业、材料、医药、食品和日常用品。其中,3-三氟甲基肉桂酸(TCA)是制造液晶材料的精细化学中间体,考虑到TCA具有疏水性三氟基团和亲水性羧基,有望用作腐蚀抑制剂。本工作中以TCA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化学阻抗和动电位极化技术考察了TCA的防腐性能。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水接触角(WC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SERS)表征了缓蚀剂在金属表面的形貌变化。同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基于密度泛函的紧密结合方法(DFTB)和分子动力学(MD)方法模拟了吸附模式。本工作还使用了一种光谱电化学和理论计算结合的策略,从微观层面分析了具体的抑制机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通过各种实验和理论计算分析了TCA在0.5 mol/L H2SO4溶液中对铜金属的腐蚀保护效果。电化学实验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表明,TCA缓蚀剂可通过物理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在铜电极表面,形成致密的缓蚀膜。铜电极在0.8m M TCA溶液中浸泡12 h后,金属缓蚀效率(η)可以达到90.17%。通过SEM和拉曼成像等手段可以观察到TCA分子覆盖在金属表面,可以很好的保护铜电极。为了分析金属/TCA界面处的吸附机理,使用DFT计算证实了TCA分子和铜金属具有强的相互作用。DFTB和MD模拟出了在酸性溶液中TCA分子通过羰基C=O和苯环等吸附位点倾斜吸附在Cu(111)面上。量子化学计算和动力学模拟为系统性的分析缓蚀剂在金属表面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见解。第二,缓蚀剂的缓蚀效率与分子的结构和吸附能力相关。前面工作中TCA作为缓蚀剂还存在部分缺陷,即表面覆盖不完全和缓蚀效率低。结合TCA分子在液晶领域中的应用,知道TCA分子在固相中可以产生光聚现象。在紫外光照射下TCA分子会打开碳碳双键形成一个带有四元环结构的二聚体分子(D-TCA),首先通过FTIR和SERS等手段证实了在TCA溶液中铜电极表面可以形成D-TCA缓蚀膜。结合原位SERS(In situ SERS)和电化学实验发现在-0.1 V的恒定电压下,D-TCA膜的缓蚀效率达到94.38%。DFT、DFTB和MD方法表明D-TCA分子可以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具有更大的吸附能。第三,在某种程度上单一缓蚀剂的抑制性能存在限制,此时需要引入另一种缓蚀剂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金属的抗腐蚀能力。因此,我们选用了一种希夫碱(2-苯并噻唑-6-甲氧基苯酚,BMP)来作为TCA的协同缓蚀剂。首先核磁共振氢谱(~1H-NMR)证实了BMP的成功合成,并通过电化学实验验证了在0.5 mol/L H2SO4溶液中添加0.8 m M D-TCA和0.1 m M BMP时,对铜金属的缓蚀效率高达99.75%。SEM和WCA测试表明此时混合膜表面覆盖度高,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能。分子对接模拟证实了D-TCA和BMP之间可以形成氢键,并且还有π-π共轭相互作用。通过计算得到两者协同因子为2.7,较好的协同作用可以在金属表面形成致密的复合膜。
其他文献
近些年随着经济增长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各种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运输、家庭和工业生产中化石材料的消耗会向大气中释放有毒气体。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挥发性有毒有害有机化合物(VOCs),它们已经严重污染了环境并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对VOCs高灵敏度和低检测限的实时监测对保障人体健康安全和环境污染评估十分重要。传统的气体分子检测方法例如气相色谱、紫外吸收光谱和吸收光谱等技术,它们
学位
化学动力学疗法(CDT)通过触发芬顿反应或类芬顿反应,在金属离子(包括Fe、Mn、Co、Ag和Cu)的辅助下,催化细胞内的过氧化氢(H2O2)生成细胞毒性羟基自由基(·OH),被认为是一种副作用小、高度肿瘤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肿瘤微环境(TME,p H≈6.5)中还原性物质的存在和较低的H2O2浓度,CDT的治疗效果总是被削弱。因此,迫切需要制定策略来提高基于芬顿反应的CDT的效率。该论文通过
学位
传统化学动力学疗法(Chemodynamic therapy,CDT)主要通过Fe2+、Cu+、Mn2+介导的Fenton或类Fenton反应将内源性过氧化氢(H2O2)转化为高细胞毒性的羟基自由基(·OH),从而打破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并进一步诱导细胞凋亡和坏死。然而,肿瘤细胞内的H2O2含量仍不足以产生足量的·OH来实现优异的抗肿瘤效果。因此,迫切需要新型高效的·OH生成策略。Mn2+可以催
学位
根据Warburg效应,肿瘤细胞生长需要氧气和大量的营养物质。除此之外,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是在各种癌症模型的肿瘤微环境(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发现的主要免疫细胞类型,对于生长中的肿瘤,发现M2表型的巨噬细胞会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侵袭,触发血管生成,同时降低T细胞活性。因此,开发对抑制肿瘤细胞能量代谢和诱导巨噬细胞极化的纳米系统对于肿瘤治疗非常有意
学位
磁共振成像(MRI)是实验和临床中常见的成像工具之一,具有出色的组织对比度、高空间分辨率、无创性和多功能等优势。但是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的固有信号差异很难在MR图像上检测到。为此需要引入磁共振造影剂来提高磁共振诊断的灵敏度,并提供更准确的磁共振图像。钆基螯合物是临床上传统的MRI造影剂,但需要改善弛豫率和药代动力学等问题。纳米粒子可以实现更高的弛豫率,改善代谢问题,还具备可自由修饰等优点。团簇类
学位
化学动力学疗法(CDT)是将低毒性的过氧化氢(H2O2)通过芬顿和类芬顿反应产生高毒性的羟基自由基(·OH)实现肿瘤治疗的目的。CDT不需要外加条件即可发生,并且生物毒性低,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一种治疗策略。由于肿瘤微环境(TME)的特殊性,其酸性不足以满足芬顿和类芬顿反应的最佳pH条件,并且过表达的还原性物质谷胱甘肽(GSH)会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清除CDT产生的·OH,使得CDT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学位
蛋白核小球藻、蓝藻是微藻中的典型藻种,是自然环境中的简单的初级生产者。对微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人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提供绿色能源,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在石油资源日益缺乏的现今,氢气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受大众追捧。蛋白核小球藻是一种已商业化培养的藻中,除极具营养价值外,其中富含氢酶,是天然的氢能工厂,在绿色能源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微藻的过度繁殖会损害生态系统,例如蓝藻水华事件。因此针对抑制有害藻类生长
学位
铈元素是稀土元素中最丰富的元素(约占地壳的0.0046%),目前被应用于许多领域,如磁学、磷粉、合金和催化等[1]。铈主要以双氧化态形式存在,即Ce4+和Ce3+。Ce4+被认为是更稳定的状态,并与其他氧化态(Ce3+)共存。而正是由于Ce3+和Ce4+存在双价态,铈基材料具有氧化还原性质。铈材料已经被合成许多不同的形态、形状和尺寸。铈基纳米材料结构的催化和传感能力高度依赖于其形貌,可以通过修改纳
学位
活性氧(ROS)由于其强氧化的特性,会对细胞造成损伤。因此,常利用能产生ROS的化学动力学疗法(CDT)与光动力学疗法(PDT)等对肿瘤进行治疗研究。CDT依赖芬顿或类芬顿反应进行,不受肿瘤深度的影响,但内源性H2O2的浓度与不同金属价态之间的转化速率都会限制芬顿反应的速率。而PDT虽然可以通过激光照射专门针对肿瘤组织进行治疗,但光能的强度会随着穿透组织而逐渐衰减,不能深入肿瘤组织进行有效治疗。因
学位
抗生素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严重威胁全球的健康和安全。菌膜(bacteria biofilm,BF)作为细菌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主要生存模式,是造成细菌耐药性的主要原因。菌膜是由细菌及其分泌的胞外基质(由胞外DNA、多糖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交联而成)所组成的三维类水凝胶结构。胞外基质可以阻止抗生素等抗菌剂穿透菌膜进而杀伤细菌。如何提高抗菌材料的菌膜穿透性成为解决细菌耐药性的难题之一。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沸
学位